作为宁夏首府、全区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银川近年来先后斩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大美之城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近期,这座城市更是喜讯不断:
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案例集》
黄河(银川市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入围“中国十大生态(食材)美食名城”
入选第二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名单
旗下两家单位跻身国家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行列
再次入围“2025年度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名单
一连串荣誉的背后
是银川在
生态、产业、民生、营商环境
等领域的全方位突破
⏬
荣誉“扎堆”: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的全面认可
走进秋日的银川,金凤区中北部海绵城市示范片区里,植草沟、雨水广场错落分布,雨水顺着生态设施缓缓渗透,这幅“城市会呼吸”的图景,正是其海绵城市建设入选全国案例集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银川海绵城市达标面积达134.24平方公里,占实施范围比例达到42.4%;连续三年获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绩效考核B等次,为同类城市提供了“银川方案”。
生态优势不仅扮靓城市,更催生出美食名片。在“两山理论”20周年实践成果研讨会上,银川凭借冷凉蔬菜、葡萄酒、牛奶等特色产业,与“妙选银川”区域公用品牌一同入围“中国十大生态(食材)美食名城”。如今的银川,176个绿色食品、124个有机农产品享誉市场,27.3万亩葡萄园结出“世界葡萄酒之都”的甜蜜果实,1300多款葡萄酒斩获国际大奖,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字经济领域,银川同样表现亮眼。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银川入选第二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名单,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两家单位,还拿下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资格。这背后,是银川“算力之都”的坚实底气——算力规模达3600P,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130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近50个,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0.9%,数字浪潮正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维发力:
荣誉背后是民生温度与发展硬实力
银川的荣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生态、产业、营商环境、民生的“四维发力”。
生态是银川的“颜值担当”。80万亩水面、2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人均湿地面积是全国平均值的6倍,“半城湖光映晴空,一川山色入画来”的生态奇观,让“国际湿地城市”的招牌愈发鲜亮。从海绵城市建设到美丽河湖工程,银川用“清水绿岸”守护着“塞上江南”的底色,也让“2025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身份更具分量。
产业是银川的“筋骨支撑”。聚焦“五八”强首府战略,银川构建起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新装备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9条重点产业链,形成先进光伏、高端装备等3条100亿级产业链,威力传动等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农业上,“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模式推动绿色转型,“妙选银川”品牌走向全国;数字经济领域,从人工智能生态社区到阅海湾科创港,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营商环境是银川的“软实力”。银川连续三年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厚植营商沃土打造“宜商银川”若干措施》,搭建“政企通”平台让企业当“考官”,用“娘家人”的贴心服务,赢得“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城市”“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省会城市前五”等荣誉,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民生是银川的“幸福底色”。64个老旧小区、2655户城中村改造提速,53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40万名群众;28个教育项目新增1.1万个学位,全区首家“老幼共托”机构落地,50件民生“十心”实事温暖人心;4.34万名青年人才留银创业;深化“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分领域培育七子连湖社区、共享集团等示范点88个,绘就“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图景,让“幸福之城”的称号可感可及。
成效显著:
品质成为城市鲜明底色
黄河(银川市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入选全国案例集……对银川而言,响亮的荣誉也不是挂在墙上的金色牌匾,而是实实在在守护老百姓利益的点滴温暖。
作为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城市,如何用好每一滴水,是这座城市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目标。过去,因雨水管网不畅,低洼处内涝频发,虽降雨天但珍贵的雨水资源也白白流失。2022年以来,随着银川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一场关乎水生态、水环境与水安全的深刻变革,在黄河之滨悄然启幕。通过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牵引,银川以“面子”“里子”同筑,坚持“颜值”“内涵”并重,探索出了一条西部干旱地区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实践路径。
2022年以来,银川累计实施内涝积水治理、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等项目157个,完成贺兰山东麓拦洪库提标改造5处、水系综合治理114公里,建设海绵型道路40公里,雨水管网62公里,有效缓解了道路积水、污水厂超负荷运行等问题。加快建设西夏区南部、金凤区中北部两个示范片区,搭建起了雨水下渗、蓄滞、净化、回用、排放的“海绵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应对洪涝灾害弹性和韧性明显提高。
针对水资源短缺实际,银川持续在“留住天上水、用好黄河水、保护地下水、多元利用非常规水”上下功夫,通过建设雨水集蓄利用、CSO调蓄池和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全面收集各类非常规水进行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化、河湖补给,将节省下来的水资源用于“四新”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新建雨水和CSO调蓄池8座共35.5万立方米,增加雨水自然调蓄空间37.7万立方米。2024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共计31.76万立方米,为城市发展注入“水动力”。
此外,银川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目标,聚焦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再生水资源化的“用水”思路,源头治理、中端提升、末端兜底的“治水”思路,河湖共治、流域共建共享的“护水”思路,稳步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上,银川有效置换黄河水,建成2座再生水厂,再生水规模已达42万吨/天。建成用水权确权交易监管二级平台,精准核定农业、工业、养殖业用水权,引导水资源向价值“高处”流。在全面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上,银川“截污水、控排口、治支流”,保障黄河干流水质。完成5座污水厂提标改造,工业园区严格落实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对277个干流排污口溯源监测,实施“一口一策”分类整治,统一编码、归口管理,整治率已达100%。累计投入湿地保护资金近40亿元,修复七子连湖等10余个重要湿地,串联形成人民群众亲水打卡点。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以水权改革、排污权改革、碳排放权改革为契机,为黄河(银川段)生态健康拓展容量。建立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三都五基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以绿色低碳发展呵护黄河生态名片。
数十年接续努力,黄河(银川段)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风景线。
从生态之美到产业之兴,从营商之便到民生之暖,银川用一连串荣誉证明:这座“塞上湖城”正以全方位的实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随着“三都五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银川必将收获更多荣光,让“大美银川”的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更加响亮。
(图片均为资料图)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鲍淑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