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座开平碉楼散落田野,作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夯土墙镌刻中西建筑交融的印记;5400幢骑楼、27条街巷,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骑楼廊柱上,窗台西洋雕花还映着百年前“通洋达海”的繁华……江门的街巷里,藏着太多“独一份”的印记。
近日,江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与创新发展大会召开,国内权威专家齐聚侨乡,围绕历史文化保护、名城申报路径等议题深入研讨,为江门出谋划策。
在此背景下,江门启动“三年申报计划”,不只是争一个“国字号”,更是要把这众多“独一份”的侨乡遗产护得更牢,让“中国侨都”的故事传得更远。
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为何要申?
是荣誉也是责任
江门为何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面对这个问题,与会专家们给出了高度一致的答案:江门作为“中国侨都”,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是对海外华侨华人精神家园的守护,也是对中华文化根的坚守。
对江门而言,侨乡遗存是承载着530多万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乡愁的“文化家底”——19世纪中叶起,无数江门人带着家乡泥土远渡重洋,又将海外的技艺、理念带回故土,在岭南民俗与西洋文明的碰撞中,孕育出开平碉楼的“万国建筑风格”、骑楼商街的“通洋达海气质”,形成了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交织的独特景观。守护这份遗产,既是对海外侨胞精神家园的维系,也是为人类文明多样性留存样本,是江门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
从城市发展维度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全国有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占8座,以潮州为例,入选后,牌坊街从“老旧街巷”蝶变为“文化地标”,广济桥在修复历史风貌的同时成为文旅融合核心。这背后,是称号带来的制度保障——让历史建筑保护有规可依;是文化传播的底气加持——让城市特色被更多人看见。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江门的探索或将为全国同类型城市提供“以文化留特色”的参考样本。当下,不少中小城市面临“如何在发展中守住自身辨识度”的难题,江门用赤坎古镇的成果给出了答案:2024年,这座活化后的侨镇接待游客349.6万人次,同比增长38.5%,游客在骑楼间读懂侨史、感受文化,顺带激活了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这证明,只要找对路径,老街区能变成“打卡地”,老手艺能衍生“新产业”。江门若能通过申报,走出一条“护遗产、兴产业、塑特色”的道路,或许能给一些城市提供一个参考。
凭什么申?
“中国侨都”的底气
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杨清淦说“江门有条件、有底蕴、有行动”。可以说,江门的底气,藏在自然禀赋里,藏在人文遗产里,也藏在历史脉络里。
先看自然。江门地处珠三角西部,西江、潭江在这里汇流,一边连着内陆,一边通向南海,“水网+港口”的格局,让它早早成了商贸口岸。江门的自然禀赋是侨文化形成的“天然土壤”,为后续中西文化交融、侨乡遗产积淀埋下了伏笔。
再看人文。江门的人文遗产,以“侨”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特的体系。作为广东唯一的涉侨文化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江门人文遗产的“核心名片”。除了碉楼,这里还有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5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4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从建筑到技艺、从商贸到生活”的系统性,符合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文化脉络完整性”的要求。
江门的人文遗产,以“侨”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特的体系。
不过,江门侨文化最具优势地方在于“以建筑为载体”,串联起了华侨史的关键阶段——从早期侨宅的“细微改良”,到碉楼的“中西合璧”,再到现代侨捐建筑的“文化延续”,江门的建筑始终与华侨史同频共振。这种“以建筑证历史”的连续性,让江门的侨文化超越了一般地域文化的范畴,成为研究中国华侨史不可替代的“活教材”。而这,正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追求的“文化价值独特性”,也是江门申报最坚实的底气之一。
从19世纪中叶“下南洋”谋生潮开始,江门的建筑就成为华侨史的“活页档案”。那时侨胞初到海外,多从寄回侨批、资助家乡建房起步,如,台山浮石村的早期侨屋,虽采用青砖黛瓦的岭南传统建筑风格,但已悄然融入了拱券、西洋雕花等西式装饰,这些细微变化,是侨胞“海外见世界、回乡融文化”的最初印记。
到20世纪初“回乡建楼”热潮时,江门的侨乡建筑迎来“中西融合”的鼎盛期——开平碉楼是典型的代表。这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不同侨居地的文化在建筑上留下鲜明痕迹,记录着侨胞的海外足迹,也让江门成为“全球侨居地文化缩影”。
改革开放后,“侨胞投资兴业”的浪潮中,五邑大地随处可见由侨胞捐建的道路、桥梁、医院、学校,以侨命名的广场、以侨为主题的公园;此外,美心、嘉士利、李锦记等一批由侨胞返乡创办企业,植根江门、壮大发展。
怎么做?
让文化“活”在当下
申报不是喊口号,江门已经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核心思路就三个:系统保护、社会参与、活化利用,不搞“一刀切”,也不做“表面文章”。
首先是建机制、定规矩。江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的历史文化保护领导小组,还建了“联席会议制度”,住建、自然资源、文旅等部门合作联动,避免“各管一摊”。
其次是抓规划、划底线。保护不能“拍脑袋”,得有规划引领。赤坎古镇保护规划已获批,新会学宫、自力村等的规划也过了专家审查,正在编《江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规划不只是画“保护范围”,还明确了哪些建筑只能修不能拆,哪些可以改造成民宿、展馆,哪些区域要保留原有的生活气息。
然后是聚力量、筹资金。单靠政府的钱不够,江门搞了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募集了1300多万元,企业捐、侨胞捐、市民捐,一起给老建筑“治病”。2024年,江门用这笔钱修了启明楼、民国茶楼,还争取到15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这种“政府+社会”的模式,不仅解了资金难题,还让更多人有了“主人翁意识”,保护成了大家的事。
五邑大地随处可见由侨胞捐建的道路、桥梁、医院、学校,以侨命名的广场、以侨为主题的公园。
最后是找路子、促活化。保护不是把老建筑封起来,而是让它“活”起来。江门搞了“数字碉楼”,上线了数字化展示平台,在家就能“云游”碉楼,既保护了文物,又扩大了影响力。长堤街区定期办“墟街有戏”,唱粤剧、演民俗、搞市集,一年来服务150多万人次;开平、台山搞农文旅融合,把碉楼、侨村和农耕、滨海资源结合,吸引游客住下来、慢下来。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不把文化当“负担”,也不把文化当“花瓶”。
城市发展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如何让文化成为发展的动力?江门给出的答案是:不跟风、不急躁,把自己的“家底”摸清、护好、用活。江门要做的,不是争一个称号,而是让“中国侨都”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让侨乡文化的根脉,能在新时代扎得更深。
撰文:吴惠芳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
【作者】 吴惠芳;杨兴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