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施洋洋 傅清龙 通讯员李怡慧 李佳利 实习生邱如琳
随着打卡式旅游的新鲜感渐退,“走马观花”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深度体验的渴望。当旅游消费迎来新一轮升级,一场从景观呈现到情绪供给的变革,正在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之间悄然发生。
8月31日,记者走进桂林市象山区发现,山水间、老街里、公园中,一批以情绪消费为内核的新业态,正让山水可感、文化可触、情绪可留,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成为新常态。
这场新业态探索不仅重塑了象山区的旅游版图,更折射出当代文旅发展的深层逻辑:唯有触动人心的情感共鸣,才能让山水更有温度、让文化更具活力。
别急着赶路,情感场景可感可忆
“‘象目里’项目开业之前,游客大多从1号门直奔象鼻山,很少有人停留。”项目负责人刘芳汐告诉记者。如今,这个1700多平方米的空间已成为游客热门驻足点。虽以咖啡馆为名,但它融合了科技展示、文创艺术、非遗体验等多种功能。正在建设的“桂林之眼”科技文旅体验馆,将借助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山水“活”起来、文化“悦”起来。
自今年1月开业以来,“象目里”日均售出饮品300余杯,暑期高峰达500杯,月营业额稳定在25万元左右。即将开放的球幕影院采用9D裸眼技术及杜比声光电系统,让游客360度沉浸式体验桂林四季之美。
在印度游客拉杰看来,最吸引他的是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氛围。“我们4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在这里体验手工艺,大家都被这种山水、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模式吸引。”
年轻人点一杯特调,与象鼻山合影;一家老少在非遗区体验手作,感受老桂林的文化温度;游客在集市中寻找陶艺、果切、木薯羹、植物染的“小确幸”……传统景区正因为情感场景的嵌入,变得可亲近、可体验、可共鸣。旅游,正悄然从视觉消费迈向情感消费。
值得深思的是,场景重构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山水价值的再挖掘。桂林的山水之美,古已有之,但如何让这份美在当代焕发生机?“象目里”的探索给出了答案:用科技激活文化,用场景承载情感,让山水不仅可看,更可感可忆。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回应。”象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贡乐伦表示,“当物质日益丰富,人们对旅游的期待已从见世面转向找共鸣,从看风景走向寻心境。”
“空心村”不空,咖啡香邀你回来坐坐
象山区二塘乡田心村,曾是一个日渐沉寂的“空心村”,如今因咖啡香和艺术气息重新焕发活力。设计师陈镜帆是田心村人,几年前返乡创业,将自家祖宅改造成艺术咖啡馆,并逐步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私房菜、萌宠乐园等多元业态。在这里,情绪消费变得真实可触。全州的王女士带着孩子前来体验亲子披萨制作,她表示:“孩子专注做披萨,我边喝咖啡边看风景——这里照顾到了大人和小孩的双重情绪需求。”
陈镜帆带记者走进由老粮仓改造的“14号艺术馆”,里面陈列着瓦窑文化的历史物件。“我们村紧邻瓦窑小镇,祖辈都是烧瓦建房的好手。这些墙、瓦都是历史。”如今,艺术馆免费开放,他还亲自担任讲解员。
村庄的变化远不止于此:隔壁面包房飘出阵阵香气,院外铁路旁的落日成了网红出片点,周末还有乐队演出。行走村里,陈镜帆用桂林方言与路边乘凉的村民熟络地打招呼,氛围融洽自然。“我们坚持不拆老结构、只做加固改造,鸡鸭棚变咖啡馆,成本虽高但值得。”
最让他欣慰的是,村民闲置房出租了,蔬菜水果也有了稳定销路。游客则在这里寻得了一份城市中稀缺的轻松与真实。
田心村的变化,折射出乡村文旅发展的关键命题: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记忆重构;不是植入外来业态,而是激活本土价值。“空心村”的“空心”,本质是文化记忆的断层与生活气息的流失。而“村咖”“艺术馆”的出现,恰以咖啡、艺术为纽带,将乡村的自然禀赋、文化记忆与游客的情感需求连接起来,让乡村既保留土味,又兼具品味;既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也让游客找到心灵栖所。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共生共荣的模式,远比单纯的商业开发更有生命力,也为其他乡村文旅项目提供了启示:只有扎根本土文化,尊重乡村肌理,才能让乡村旅游真正活起来。
公园不仅能逛,这扇窗借你发发呆
在南溪山公园苍翠的怀抱中,主理人阿金的“吉窝咖啡”与周围绿意浑然一体。虽开业仅一个月,它已跃居大众点评区域热门榜前列。记者到访时虽是工作日下午,但店内几乎满座,安静中洋溢着松弛的氛围。
“四面都是窗,一共10扇,每一扇看出去都是一幅山水画。”阿金说。出于对自然与咖啡的共同热爱,她将小店打造成游客驻足放松的一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人们购买的不仅是一杯咖啡,更是一段静谧时光、一个发呆的角落和一份与自然共鸣的情绪价值。
尽管未做大规模推广,小店却凭借自然氛围与品质咖啡悄然走红。如今日均接待超百桌,顾客以年轻人为主,不乏专程前来的外地游客。“来桂林能喝到你们家的咖啡,感觉这趟没白来。”一位游客的留言让阿金印象深刻,“这就是我们想传递的,咖啡不只是饮料,更是一种体验和记忆。”
未来,阿金还计划推出与桂林文创IP联名的周边产品,让咖啡杯、帆布包、明信片成为游客带得走的情绪纪念品。
公园之美,因这样一个可停留的角落而更具魅力。当游客静坐窗边,观云听风,咖啡成为情绪的催化剂,让自然之美与内心平静同频共振。窗景交融悄然重塑公园的传统角色,不再只是用来逛的景点,更被赋予情绪疗愈的新功能。它不创造新景观,而是通过对原有资源的再解读,为游客提供深层情感体验。
“悦己型消费已成主流,年轻人尤其愿意为好的环境、好的体验、好的情绪付费。”象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莉表示,一杯咖啡的背后,是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到留量经济的转型,是从物质供给到情感供给的升级。当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追求品质,文旅产业必须跳出卖门票、卖商品的传统思维,转向重体验、重情感的新赛道。
夕阳西下,吉窝咖啡依然坐满了人。窗外山色渐沉,窗内咖啡香依旧,年轻人或低头修图,或轻声交谈。咖啡杯中斟满的是山水、是文化,更是每一位旅客愿意留下的时光与心意。
从看景到入景,由过境地到目的地,象山区以一杯咖啡的温度为纽带,让游客停下匆匆脚步,在山水间找到情感共鸣,品味八桂大地的独特魅力。
来源: 桂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