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瑛/摄
贝家花园北大房室内展陈
贝熙叶在北京骑行的照片在展览中亮相(资料图片)
9月5日在海淀区贝家花园启幕的“国际友谊的历史印记”主题展,通过数百张珍贵历史照片,串联起法国医生贝熙叶在华41载的传奇人生,再现了贝家花园从私人别院到抗日秘密中转站、中法文化交流平台的变迁,生动诠释了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国际友谊。
序厅
一座花园承载的世纪故事
“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步入展览序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摘录格外醒目。
摘录旁边,是1923年贝家花园建设时的老照片,将观众带入百年前的历史场景。照片中,依山而建的碉楼、北大房、南大房三组建筑初现雏形,恰如文字记载中“以山间小路相连”的独特布局。
北京联合大学赵连稳教授在谈及贝家花园的历史价值时指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贝家花园不仅是贝熙叶的居所,更是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平津地区医疗物资和人员中转的秘密联络点,在西山红色交通线中扮演了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碉楼
“济世之医”的仁心轨迹
沿着山路前行,首先步入的是碉楼,这里曾被贝熙叶改造为完整的医疗空间——一层候诊和问诊,二层为诊疗室,三层为药品库。墙上的老照片,串联起这位法国医生的“仁者轨迹”:李石曾夫妇题刻的“济世之医”石匾拓本,见证了他的医术声望;北安河、温泉一带村民集资修建的“贝大夫桥”照片里,贝熙叶站在桥头微笑,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贝熙叶1913年来到北京,曾任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医官、北京圣米歇尔医院院长,还参与创办中法大学,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赵连稳教授介绍道,“他医术精湛,经常免费为当地百姓看病送药,被老百姓称为‘活菩萨’,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而集资修建的‘贝大夫桥’,正是对他善举的最好回馈。”
北大房
温情岁月与国际友人并肩打通烽火中的“生命通道”
走进北大房,一层是贝熙叶曾经的居所,暖色调的老照片勾勒出贝熙叶的私人生活。1952年他与中国女画家吴似丹的结婚照、两人在北京的合影、日常起居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温情的一面。尤为珍贵的是1954年贝熙叶携吴似丹返回法国的船票照片,以及1955年两人之子让-路易·贝熙叶(中文名贝石涛)出生的影像,串联起一段跨越东西方的真挚情感。
“贝家花园最初是为给女儿养病而建,建成后,他自己也经常来此休养。他和当地村民相处得很融洽,村民们生病常找贝大夫诊治,贝大夫不仅免费给百姓看病,还免收药费。这里不仅是他的居所,更是他融入中国社会的见证。”赵连稳教授表示,贝熙叶与吴似丹的婚姻,恰是中法民间友好交往的生动缩影。
北大房的二层,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现了以贝熙叶为代表的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感人事迹,以及西山的中法文化交流史,诉说着中外人文交流的西山故事。多张照片还原了贝熙叶的自行车“驼峰航线”:从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16号住所出发、他在途中骑行的场景、与八路军战士在北安河合影的背影,无不令人动容。抗战中后期,抗日根据地缺医少药,贝熙叶利用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医官身份,骑着自行车,载重几十斤药品,在40多公里路上奔波,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
林迈可、白求恩、斯诺等国际友人的事迹与贝熙叶的故事相互呼应:林迈可带着无线电器材经贝家花园奔赴根据地,多幅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林迈可小道”的由来;白求恩在前线做手术的图片上,文字说明“贝熙叶所运送的大部分药品都通过地下交通线,输送到战地医生手中,其中就有白求恩”;《红星照耀中国》不同版本的照片,展现了斯诺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战真相的努力。此外,圣-琼·佩斯故居、中法友谊亭、秀峰古刹、敬德书院、贝家花园串联起西山“中法文化小道”的脉络,呈现出贝家花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南大房
“贝家沙龙”里中西精英的救国思索与文化共鸣
南大房中摆放着贝熙叶的铜像。这座半身铜像高50厘米,由法国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于2024年5月赠送给全国人大中法友好小组,后被捐赠给贝家花园,成为中法两国深厚友谊与人文交流的见证。
贝熙叶常邀请京城内的友人来南大房聚会畅聊,这里也因此被称为“贝家沙龙”。展厅内贝熙叶与中法学者聚会的老照片,再现了当年文化精英“谈古论今、博采中西”的场景。贝熙叶曾与法国汉学家铎尔孟等人计划在西山共建一座养老房,两人绘制图纸,并列出了具体实施方案。“贝熙叶常与文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聚会,他们在沙龙中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寻觅良方,这种跨文化的思想碰撞,也是中法友谊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连稳教授介绍说。
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特色文化促进科副科长韩笑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既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以贝熙叶为代表的,曾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国际友人,传承贝熙叶等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西山的中法文化交流史。不少观众表示,“从贝熙叶的自行车到国际友人的并肩作战,感受到了‘正义无国界’的力量”“贝家花园不仅是建筑,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国际友谊的历史印记”主题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国际主义精神和中法友谊的传承,它让人们铭记那些在抗战时期为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国际友人,也激励着后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这种跨越国界的大爱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记者 吴艳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