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风清。2025年贵州野玉海·海坪彝族火把季系列活动于7月18日至8月17日火热上演,在水城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引领下,这场以“激情火把季·清凉水城游”为主题的盛会,用一个月的热情与精彩,为游客献上了一场兼具民族风情与清凉体验的文旅盛宴,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火树银花引客来
产业拉动创佳绩
火把燃起的不仅是狂欢,更点燃了文旅经济的引擎。活动期间,野玉海度假区迎来139.01万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达1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7%和12.20%,全程安全有序。
这场盛会的“溢出效应”持续扩散:
整个暑期(7-8月),水城区游客总量突破829.66万人次,同比增长12.57%,过夜游客超24.5万,其中近四分之一来自野玉海度假区;省外游客占比28.09%,与“六盘水马拉松”相互引流超万人次,让凉都的夏天热度不减。
周边景区也共享红利,百车河温泉游客量同比激增136.14%,营收翻倍;奢渡河景区接待4.96万游客,营收143.22万元,形成“一处热闹、全域开花”的生动局面。
品牌声量同样一路走高:
火把季系列活动实现全网曝光11.6亿次,同比增长36.47%;短视频播放量超2975万,让全国都看到了水城的热情与清凉。
开幕式当天,新华社、央广网、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等45家媒体现场报道,推出新闻稿件141条,视频43个,主流平台当日相关报道浏览量超580万次,让“凉都火把”走向全国。
其中《贵州六盘水:凉都“火”起来》在《光明日报》04版刊发,《“避暑游”受青睐 贵州六盘水:新体验新玩法激活夏日经济》登上央视财经频道;《贵州水城:清凉火把季 最炫民族风》《浓浓彝乡情 来贵州六盘水感受火把狂欢的激情》两篇报道单日浏览量148.6万次。纳入火把季系列活动的贵州省2025年“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艺宣传走基层”文明实践活动当日活动直播总浏览量达223万。
火把照见共富路
惠民成果暖人心
火把季的热度,实实在在变成了群众的“获得感”。野玉海度假区里,“海坪集市”872个免费摊位热闹非凡,比去年多了72个,让3100多人在这里找到活儿干,卖小吃、开民宿、做手工艺品,有效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
据了解,火把季期间,野玉海公司营收2694万元,同比增长近1.5倍;群众总营收超5100万元,商户平均每天能赚2000多元;海坪街道的村集体经济也进账56.55万元。更有“移风易俗树新风”文艺宣传、“水城原创力”音乐会、live秀等活动轮番上演,和六盘水马拉松一起攒足人气,直接为度假区多引来15万游客。
细致保障护周全
多方合力筑防线
一场成功的盛会,离不开背后的“隐形守护者”。
市、区两级政府早早部署,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双指挥长”,30家单位组成7个工作组,用“日会商+即时报”机制解决了150多个隐患问题。
同时,各部门协同发力,为火把季保驾护航。
宣传部门发布368篇稿件、116条短视频、3场直播带900万人“云游”火把季;
公安、武警、民兵2545人值守,智能探头加“人像追踪”让安全无死角;医疗点7个,出动医务人员360人次、救护车120车次,及时为游客提供医疗服务;
交通部门协调市公交公司,开通2条公交专线、30辆车跑了3100趟,接送游客7.4万余人次;
市场监管部门严查食品,43件投诉快速办结,让大家玩得放心、吃得安心;
消防部门派出检查人员45人次,督改火灾隐患 121条,设置执勤点8个,累计投入87辆车363人次参加执勤工作,活动期间未发生火灾事件;
供电部门投入保电人员 98人次、发电设备 96台,故障响应效率提升至 15分钟内,活动期间,供电正常;
文旅部门每天投入360余人参与火把季各项保障工作,调动后勤保障大巴车100余台次,免费向周边群众提供100余顶帐篷用于经营,免费向游客及工作人员发放雨衣7000余件。
正是这股“众人拾柴”的合力,让火把季的火焰烧得旺、燃得稳。
游玩体验再升级
文旅融合添新意
除了安心畅玩的保障,今年的火把季更在“体验感”上花足了心思,让游客从踏入度假区开始,就能沉浸式感受清凉水城的独特魅力。
“吃”。火把季期间新推出特色小吃、品牌餐饮等业态11个,其中创新推出彝族婚宴主题餐饮,在“土司宴”中融入彝族婚庆仪式,营收92.35万元。
“住”。野玉海度假区现有住宿单位31家,客房944间,床位1900个,活动期间,房间出租率达88%,过夜游客达5.97万人次。对土司庄园、绿色森林酒店等重点住宿业态进行提质升级,实现接待游客1.6万人次,营收182.59万元。
“行”。全力保障杭瑞高速及246国道畅通,开通双水城区、市中心直达野玉海度假区公交专线2条,临时调配30辆公交车用于游客摆渡,规划2720个停车位,破解“最后一公里”梗阻。
“游”。设计推出红色文化、三线记忆、非遗民俗、康养度假、自然风光及安盘高速沿线游“5+1”主题路线,串联水城农民画、三线文化园、特色美食等特色资源,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微博、携程、同程等平台推出,完成野玉海及周边景区的串联。
“购”。新增布局游客接待中心文创销售区、一棵松非遗艺术展馆、火把能量站等文创消费业态4个,累计推出文创雪糕、生肖盲盒、彝族漆器等18类文创产品,累计实现营收13.14万元;组织各乡镇街道围绕特色水果、农产品等打造28个“一镇一品”特色摊位,进一步推广农产品品牌。
“娱”。以彝族“火文化”和婚俗文化为双核,打造特色体验场景,新开发彝族婚嫁舞台剧、彝族婚礼巡游、土司婚宴等12项主题场景活动,吸引35万余人次参与沉浸式体验及互动。非遗文创空间联动水城农民画、彩布贴花等6个非遗项目,先后邀请4名非遗传承人现场组织游客体验非遗技艺,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以彝族“火文化”为主线,开展绕火祈福、篝火狂欢、光影秀等夜间活动,创新打造彝族火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日均2万人次参与。
当最后一簇火把在夜色中缓缓熄灭,这场持续一个月的狂欢虽暂告段落,但它点燃的热情与希望仍在水城大地上延续。139万游客的欢声笑语、5100余万元的群众增收、11.6亿次的全网关注,不仅是对这场盛会的肯定,更勾勒出凉都文旅融合发展的清晰轮廓。
从彝族火把的熊熊烈焰到百车河温泉的袅袅热气,从海坪集市的市井烟火到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火把季如同一个支点,撬动起“全时段、多场景”的文旅新生态。
接下来,水城区将带着这份热度继续前行——让火把季的IP影响力穿透季节界限,与冬季滑雪、春日踏青、秋日采摘串联成线;让“彝族婚宴”的文化味、“一镇一品”的乡土气、非遗体验的互动感持续升级,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让“凉都水城”不仅是避暑胜地,更成为镌刻在人们记忆里的文旅名片。
火把会熄灭,但文旅发展的火种永不熄灭。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更多精彩正在酝酿,等待着与每一位远方的客人欣然相逢。
来源:水城融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