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书
夜读
·无锡人文名篇
·无锡朗诵名家
·无锡演奏名曲
·联手演绎无锡人自己的书香客厅
1983年,香樟被定为无锡的市树,从此,这棵带着独特香气的乔木,便成了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它扎根在街巷里弄,生长在园林古迹,既藏着岁月的故事,也映照着城市的性情。
在无锡,香樟从不是孤立的存在。走进锡惠公园的寄畅园,横门北侧那棵430年的香樟仍在舒展枝叶,18米的树高如一把巨伞,将明清园林的雅致悄悄拢在绿荫里。树龄330年的大石山房北侧古樟,曾见证过清代秦氏双孝祠的烟火,如今依旧枝繁叶茂,树影婆娑间,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风声。这些古樟是无锡的“活化石”,它们的年轮里,刻着江南园林的精巧,也记着这座城市的沧桑。
而在金匮公园东侧,那棵中柬友谊香樟虽年轻,却有着别样的意义。2016年,中柬青年共同种下的树苗,如今已长到10米高,枝叶向天空舒展,像在诉说着无锡与世界的联结。从古老园林到现代公园,香樟的身影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香樟的“实用”,更是藏着无锡人的生活智慧。它的木材坚硬耐腐,带着天然的樟脑香气,旧时无锡人家的衣柜里,常放着樟木隔板,防虫防潮;枝叶提炼的樟油,是医药、化工的原料,从头到脚都透着“实在”。就像无锡这座城市,不张扬,却在细微处透着精致与务实。
街头巷尾的香樟,更是无锡的“生态底色”。盛夏时,浓密的树冠为行人投下清凉;寒冬里,常青的叶片为萧瑟添上生机。它们站在中山路的繁华里,立在南长街的古桥边,与粉墙黛瓦相映,与现代楼宇共生,勾勒出无锡“江南水韵”与“现代都市”交织的模样。
有人说,香樟是无锡的“气质代言人”:常绿,是它的坚韧;有香,是它的底蕴;实用,是它的本分。读懂了这棵树,或许就读懂了无锡——那份藏在绿意里的从容,那份融在岁月中的厚重,那份浸在生活里的实在。
走在无锡的路上,不妨停下脚步,看看身边的香樟。它不语,却把整座城市的故事,都写进了每一片叶子里。
亲爱的读者朋友:
这是第59期钟书夜读,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期望陪伴您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本期互动话题为:聊聊无锡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树木,或是和它们有关的难忘故事。真诚期待大家的留言。
参与留言互动的朋友将有机会获得
书礼一份 中奖名单将在后续“钟书•夜读”中公布
并通过留言回复的方式通知中奖读者
第58 期中奖名单 驿站小微 祝洪庆 凤凰涅槃 寻常百姓家 刘伯良
第60期“钟书·夜读”将在9月21日晚间
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文章主播
胡珊珊(无锡市朗诵艺术学会)
开场语配乐
《无锡景》
文章配乐
无锡音乐人山奇作品《忆江南》
演奏:无锡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
出品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
来源: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
编辑:严琳
校对:王雪静
责编:杨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