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看青岛”交出亮眼暑期答卷。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来青旅游,除了漫步老城区来一场CityWalk,乘船从海上看青岛更是别具风情。我市锚定“一核引领、多区联动”新格局——以联合运营驱动、码头升级筑基、陆海网络拓域,创新“海洋+”业态矩阵,擦亮青岛海洋旅游“金字招牌”,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海洋城市品牌。今年前八个月,岛城海洋旅游客运联合运营体累计载客323.5万人,同比增长80%。
>>>发布
前八月载客超323万人
今年暑运期间,我市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全市对外运输客运总量达2314万人次,日均37.3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4.97%,创历史新高。随着暑期结束,青岛海洋旅游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今年1至8月,海洋旅游客运联合运营体共计发船5.17万航次,同比增长35%;载客323.5万人,同比增长80%。在运力与客流双双提升的同时,服务品质和游客口碑也实现双丰收,市场美誉度持续提升。
“新码头既漂亮又现代,人多却不杂乱,票价透明更让人放心。孩子第一次坐船就喊着明年还要来!”游客张女士的称赞,道出了众多游客的心声。今年夏天来青岛的游客惊喜地发现,青岛海洋旅游焕然一新——昔日拥挤杂乱的码头,如今变成了面朝大海的观景长廊;智能闸机实现“秒级通行”,蜿蜒长队成为历史;线下明码标价、线上实时比价的售票体系,让以往“糟心事”彻底翻篇。
>>>背后
系统推进码头集群布局优化
从自然禀赋看,青岛坐拥1.2万平方公里海域、817公里海岸线、35个海湾和120个海岛。2023—2024年全市旅游资源普查显示,青岛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涵盖八大主类,共识别资源单体537个,其中高等级资源238个,海上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海上旅游,是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然而,码头作为海上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此前一直存在短板——沿海缺乏高标准客运码头,原有站点设施简陋、泊位稀缺,与青岛峻美蜿蜒的海岸线资源不匹配。
今年以来,市旅游码头与旅游交通整治专班按照“改造一批、新建一批、规划一批”的梯次发展目标,系统推进码头集群布局优化。为进一步增强联合运营凝聚力,统筹协调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开放运营场景,共享轮渡、海底世界等热门航线资源,“政府统筹、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新模式逐渐成型。通过区市联动、全域一体的联合运营体系,“好客山东 半岛1号”青岛航线正式启航,贯通“海上与陆上、岛上与岛下”多维场景,一键解锁“跳岛游”新体验,立体化打造青岛海洋旅游鲜明IP,以“青岛样板”树立起滨海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行动
年内完成两大码头改造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优化海上旅游基础设施和码头布局,完善“一程多站”式海上旅游线路,持续擦亮“海上看青岛”品牌。按计划,年内将完成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和东大洋码头改造等项目。据此前发布信息,东大洋码头改造项目将在码头北侧布设一座长45米、宽9米的趸船,通过25米钢引桥连接码头和趸船。新建趸船可提供2个35米客船泊位。该项目实施后,将打通红岛至老城区的海上交通航线,解决胶州湾北岸无旅游船舶直达停靠的问题,进一步丰富湾内海上旅游业态,为开发更多航线、推动胶州湾北岸与东岸旅游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日,市交通运输局建设中心已深入红岛东大洋码头趸船布设项目现场,开展监督交底、原材料抽检及技术资料检查,以高水平“监督+服务”全周期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助力打造胶州湾海上旅游新地标。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徐美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