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经临夏数百里,流域内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临夏州把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临夏县莲花湖畔景色秀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摄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百里牡丹长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花卉艺术中心……行走在临夏市大街小巷,仿佛置身于公园城市。牡丹和玫瑰——昔日城市的生态点缀,如今成为临夏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临夏市锚定‘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发展定位,做足牡丹、玫瑰、花儿‘三朵花’文章,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临夏市文旅局副局长海丽说。
在“玫瑰超级工厂”零距离观赏、采摘优质玫瑰,在牡丹产业园观摩牡丹衍生品生产,在花卉艺术中心沉浸式体验“花文化”。随着花卉艺术中心的建成运行,临夏市以赏花为主线,围绕花卉、文旅剧、音乐、户外、消费等内容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游客打造趣味、深度的旅行体验。
走进位于枹罕镇青寺村的临夏市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智能温室,喷雾、遮阳保温、水肥一体化等系统全部自动化控制,科技感十足;各色玫瑰娇艳欲滴、竞相绽放;采摘、修剪、包装等全过程尽收眼底。
临夏市以花为媒,依托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等品牌节会,串联市域内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非遗等文旅资源,实现了从“关门搞生产”向“开门运营鲜花港”的转变。
花卉艺术中心开展汉服巡游活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摄
花卉市集、花艺沙龙、花香烘焙、文创专区……花卉艺术中心设计游览动线,连接起花卉产业相关的温室、场馆和工厂,植入展示、赏花、研学、美食、购物、游览等各类业态,给游客带来多元的旅游体验。
临夏亿农农牧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林说:“此举形成了‘流量变留量、游客变顾客’的消费闭环,为临夏市文旅融合注入了新活力。”
“没想到黄土高原能盛开如此精致的玫瑰,在这里体验了一场内涵丰富的‘赏花游’,不虚此行。”来自广东的游客林文慧赞叹道。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临夏市接待游客768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10.8%。
做足乡村旅游文章
初秋的临夏,黄河碧波荡漾,两岸风光如画。临夏县莲花镇莲城村的莲花湖畔露营基地里,天幕帐篷错落有致,游客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火锅升腾的热气、三炮台的茶香、自助烧烤的嗞嗞声,交织成一幅充满活力的休闲图景。
“从今年‘五一’开业以来,几乎天天爆满。”露营基地经理何小贝说,基地距黄河咫尺之遥,这里绿树成荫,很多家庭选择到这里避暑、吃美食、赏美景。
在感受黄河自然风光同时,游客还可以走进莲城村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回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临夏县做足沿莲花湖“山水+”文章,高效推进环湖公路沿线综合开发,丰富水系水景,打造沿湖区观光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同时,鼓励发展一批星级民宿、特色农家乐、康养基地,全方位开展宣传营销推介,培育打造一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带动群众增收。
在刘家峡水库的另一端,永靖县三塬镇的东风村三湾壹号农家院,村民张志刚热情接待游客,忙得不亦乐乎。
邻近黄河三湾景区的东风村,借着文旅热的“东风”发展乡村旅游,许多像张志刚一样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张志刚的农家乐生意越做越大。“2022年,我投资了200万元对房屋进行改造,形成了如今能容纳上百人的就餐规模。”张志刚说。
在黄河三湾景区,游客可乘坐游船穿梭于碧波荡漾的湖面,欣赏辽阔的水域风光,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还可以登上观景台,俯瞰整个刘家峡水库,领略高峡平湖壮美景象。
三塬镇党委副书记陈克红介绍,依托黄河三湾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三塬镇大力发展滨水旅游,逐步形成了“支部带头、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和“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旅游增收模式。
改造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文旅业态、提升服务水平……近年来,永靖县立足黄河资源、黄河生态、黄河文化,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全方位抓提升,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
讲好黄河故事
“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创造了新中国水电史上‘七个第一’。”刘家峡工业遗产博物馆讲解员胡素鸾自豪地说,守护黄河安澜,刘家峡水电站功不可没。
在临夏州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电站左岸,有一座深藏于导流洞内的博物馆——刘家峡工业遗产博物馆。
讲解员胡素鸾介绍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历史。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摄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电力设备,走进地下20多米的导流洞,让人仿佛穿越到曾经建设水电站的滚滚热潮中。
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我国自己勘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代表了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电建设和机电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全面建成50年来,其在西北电网中承担着发电、调峰、调频和调压任务,兼有防洪、防凌、灌溉、养殖、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
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这个曾经的330千伏超高压地下开关站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改造成为刘家峡工业遗产博物馆,于今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分为七个板块,以黄河治理、电站建设、超高压发展、改革创新为主线,通过展示黄河治理与开发的辉煌历程及工业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
“这不仅仅是一座水电工程,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治理黄河、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见证。”胡素鸾从事讲解工作20多年来,致力于把黄河文化、红色故事讲给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听,丰富游客黄河文化旅游体验。
刘家峡工业遗产博物馆建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每个月胡素鸾要讲150多场(次)。她说:“许多党员干部、青少年参观后深受感动,他们不仅了解了我国治理黄河、工业发展的壮阔历史,更是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