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毛主席在武昌东湖
钢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刚刚从战火硝烟中诞生的新中国,太知道钢铁意味着什么了。“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主席曾不止一次表达这样的观点。但当时,国内年产钢不足10万吨,都不够每家每户打一把菜刀。为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共中央要求迅速发展国家钢铁工业。
武汉最“硬”景点,毛主席曾在这里观看“现场直播”!
坐落于武汉的武钢文化旅游区,被称为武汉最“硬”景点。已“退役”的武钢一号高炉和5座仍在运转的高炉屹立其中,打造出钢筋铁骨的别样美感。
“硬核”园区背后是更加硬核的钢铁的传奇。从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到华丽转身为国家工业遗址公园的特色景观,武钢一号高炉度过了怎样的“一生一世”?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

毛主席登上炉台观看出铁,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毛主席站在高台上,亲眼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炉前高温,铁灰飘落,汗水浸湿了主席身上的衬衣;铁水奔腾,钢花绽放,主席在台上激动地挥手,台下掌声雷动。
这一炉炙热的铁水托起了新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发展的向往和希冀。
毛主席见证的第一炉铁,是一块其貌不扬的马口铁,是1958年9月13日武钢投产时炼出的第一炉铁水铸造的,约重40公斤,妥妥的成为镇馆之宝。

武钢博物馆武钢一号高炉展厅入口处标语:独立自强 艰苦奋斗
武钢炼出第一炉铁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标志着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钢都的诞生,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武钢投产当天毛主席亲临武钢,健步登上高炉炉台,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
武钢第一炉铁水相关报道和照片,如今都保存在博物馆橱窗里,留待后人瞻仰。武钢博物馆内的宝贝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这块“马口铁”。
橱窗里的“马口铁”,是1958年9月13日,武钢1号高炉,第一炉铁水所铸的铁模。无论从历史高度,还是政治意义,都在武钢历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改变我国“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布局,党中央提出“钢铁要过江,钢铁要过关”的思路。决定在湖北兴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新钢厂被列为苏联援建项目之一。
1954年春,中苏专家在沿着长江反复勘测选址后,最终选择在武汉东郊的一片开阔地,即后来的青山区。新厂正式命名为“武汉钢铁公司”。
1958年9月10日,毛主席在武汉约见武钢负责人李一清,得知武钢可在国庆节前出铁,他高兴地说:“到出铁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得知毛主席要去观看出铁,湖北省委领导非常激动和高兴,决定武钢提前出铁。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从武汉汉阳门上船,去看武钢出铁。船到江心,他说:“我要游到武钢去。”说完便下了水,游了20多公里他才上船。
中午2时,毛主席登上一号高炉炉台,向欢呼的人群频频招手致意。当铁水奔涌而出时,主席笑了。

武钢一号高炉原貌
当时,武钢的炼钢厂还没有投产,这第一炉铁水就凝结成块,以供将来的炼钢厂继续冶炼成钢。其中的一块生铁被保存下来,进入厂史陈列室,2008年又被请进武钢博物馆。
76载岁月峥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千千万万国有企业建设者用智慧和血汗筑就了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如今,国有企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出一大批领跑全球的重大成果,推动我国工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历史性变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