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新城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范围内,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前身为寿县博物馆,是安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曾历经两次搬迁,曾用馆址为寿县古城东大街的报恩寺和古城西大街中段的二十四节气馆。2022年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开馆试运行。
01
场馆概况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区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设计充分挖掘古城元素,彰显楚人“四方筑城”“荆楚高台”建筑理念,通过“瓮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现代院落和极简主义设计手法,将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开放服务、行政办公等功能区域有机搭建,整个场馆既有巍巍古风,又具现代气息。
博物馆广场上的大鼎,是按“铸客大鼎”复制放大的,其原件收藏于安徽博物院。1933年,大鼎原件在寿县楚王墓出土,原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曾是最大、最重的楚鼎,因此被称为“楚大鼎”。
博物馆有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涉楚文物约7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二、三级文物2000余件(套)。馆内展陈内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
02
基本陈列
--- 安徽楚文化 ---
《安徽楚文化-江淮楚歌》基础陈列以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徙都寿春、楚韵悠长四个单元,展现楚一路走来,成为南方大国的艰辛历程,重点以文物为支撑,系统展现楚国在江淮地区经营 400 余年的兴衰历程。展览位于博物馆一层。
楚国,又称楚、荆楚,是先秦时期雄踞中国南方的古老大国,其疆域在鼎盛时期,北至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在8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楚人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
安徽所在的江淮,在先秦时期其境内就有皖、桐、巢、蓼、群舒、州来等众多小国。春秋至战国早中时期,楚国东进江淮,先后灭掉域内诸国,统一江淮。战国后期,楚国力日衰,迁都寿春,直至被秦所灭。寿县作为楚国最后19年的都城,记载了楚国后半程的历史。
--- 寿县文明史 ---
寿县文明史陈列主要包括淮夷旧邦、两汉寿春、秦晋纷争、隋唐寿州、寿州之战、宋清寿州、革命沃土七个单元,展现三干多年的文明史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数不清寿州风情,看不完历史遗存,道不尽人文典故。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
据考证,夏商时期,位于江淮地区的寿县属淮夷旧邦,夏禹定九州时属扬州,殷商如制。东周时期,为州来国,楚国东进江淮之初,为楚之附庸。其特殊的地理和历史,使得多元文化在此不断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两汉时期,寿春作为江淮地区重要的城市,这里云集了大批的能工巧匠,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寿县出土的两汉货币、金属铸造品、铜镜、陶瓷器、玉石器及琉璃制品,充分反映了当地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
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商周时期的州来国、春秋时期的下蔡国、战国时期的楚国、西汉时期的淮南国、东汉时期的阜陵国都建都于此,另外寿县还10次为郡。作为楚国最后的都城,寿县更是楚文化的故乡,《淮南子》和豆腐的诞生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中国成语之都。
--- 寿春寿文化 ---
寿春寿文化陈列通过五福之首、寿之源、寿之思三个部分,聚焦寿文化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充分发展、鼎盛传承。寿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增进了文学、养生、医学、宗教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寿文化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充分发展、鼎盛传承,历朝历代都带有自己的时代印记,千百年来人们把对“寿”的朴素期望与崇拜敬仰注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寿”成了生命力的象征。
寿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增进了文学、养生、医学、宗教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馆藏珍品
--- 郢爰金钣 ---
战国郢爰金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寿春城遗址及周边的门朝西、周家油坊、阎家圩等地多次发现金币窖藏,总计195件,总重量近20千克,品种丰富,数量为全国之最。经抽样检测,“郢爱”样本含金量均在92.59%-96.19%之间。
--- 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 ---
东汉“元和二年”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通体施黄白相间鎏金银工艺,并刻有纤细流畅的神人神兽及云气纹。底部圈足内侧錾刻有汉隶50字铭款:“元和二年,蜀郡西工造乘舆黄白涂舟,中铜五升粉铫,铸工陵、涂工歆、文工顺、浒工来、造工世、护工掾敦、长廷、丞旺、掾嗣,令史况主”。铭款标明了“蜀郡西工”工官所造,为供奉宫庭使用的“乘舆”器物。
--- 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 ---
东汉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出土于寿春镇计生服务中心东汉墓中。金带扣正面略呈长方形,一端稍大,呈圆弧形,正面主饰一条高浮雕主龙,周围衬饰7条小龙。
--- 开元寺大铜钟 ---
五代“大唐颍州开元寺”大铜钟,重5000斤,青铜质地,铸造时间为五代后唐时期。钟上有铭文724个字,记载了铸造时间、地点、大钟的功用、音律等原为寺庙用钟,后为城内火警报警之用。抗日战争时期曾用作防空报警,其钟声洪亮,远播数十里。
--- 鹿首附耳铜盖鼎 ---
春秋鹿首附耳铜盖鼎,群舒兽首鼎形制上主要融合了中原商周时期的觥、兽形尊和垂腹鼎的因素,以鼎为器,以兽造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器种。纹饰上在继承西周中晚期以来流行的窃曲纹基础上加以改造,同时使用蟠龙纹、变形蟠虺纹、点线纹和重环纹。装饰手法上各部件均以兽鼻至尾部扉棱为中轴,采用两侧对称布局。
--- 附盖三足羊形铜尊 ---
春秋附盖三足羊形铜尊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呈圆形扁平状,中央置一桥形小钮,边缘一端的半圆弧形豁口可卡住羊颈部,对应的另一端向外延伸,略呈扇形并下斜,象征羊尾。器身光润,直口,圆腹,腹身一侧外凸呈羊颈状至口,沿上部铸成羊首,颈与尊腹相连;腹底置三钩状足,羊首、羊尾分别饰点线纹和勾连云雷纹。此尊造型独特,形态生动,在同类器物中实属罕见。
--- 越王“者旨于赐”铜剑 ---
战国嵌绿松石越王“者旨于赐”铜剑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组成,剑首呈喇叭状,剑柄上有两道凸箍,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在剑格的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越)王(越)者旨于赐”。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文旅局、安徽文旅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