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少男 每日豆瓣
2025年09月09日 07:58 北京

本文由豆瓣用户@一位少男 授权发布
原文标题:每当觉得生活没啥味道,我就知道该去贵州了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
标题里的贵州,原本应该是“贵阳”,两年去了三次贵州,第三次终于出了贵阳——到了高铁车程半小时外的凯里。
成都一年热过一年,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失去胃口,这可是大事,必须马上解决,贵阳就是解药,我要在凉爽中、灿烂里,大肆吃酸!(以及其他一万种妖异的味道。)
来贵州的目的就是吃,吃以外的所有活动都是消食。
因为对贵州怀着这样的期许,我觉得在这里吃到的食物都是爽且明亮的,它们没有什么藏藏掖掖的心思,横冲直撞就来了,一口就能把我被消磨的胃口给唤回来。
——白酸汤——
白酸汤是清亮,平平无奇一锅清水上桌,尝一口才知道它的妙。
白酸汤糯米发酵,纯粹明亮的酸,涮牛肉极佳,能把牛肉的鲜味给吊出来,然后白酸汤就隐身了,藏在糍粑辣椒、烧椒、木姜子油、折儿根的蘸料背后,只留一丝悠悠的酸香。
贵州是潮汕牛肉的原料供应地,本地的牛肉新鲜还便宜,在分类切割上也有不输潮汕的讲究。我们在贵阳盯紧了古粮辰吃,去过两家店,都不大,去的时候人都不多,和它的味道不匹配,于是更爱了,有种古时偷杀了耕牛过瘾吃肉的感觉,自己享受别人不知道,是最好的体验。
独自到了凯里,我吃的是龙大头庖汤店,小桌小凳的,白酸汤口感更霸道明亮,仿佛离开了贵阳,更舒展自然了。牛肉的选择上没有古粮辰那么讲究,后者对牛肉的分割和潮汕类似,但新鲜度是足够的,龙大头生意很好,多是凯里本地客人,新鲜和口味是能持续经营的金线吧。
——红酸汤——
红酸汤应该是贵州最早出名的味道,我记得在九十年代的四川就已经能吃到了,这两年更是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是惨淡餐饮行业里少数还在扩张的品类。
我认为,当下的时世,人们的确需要红酸汤这样的味道,明媚热烈,清丽爽快,而且,以红酸汤为代表的贵州美食,性价比也是极高的。
体验红酸汤魅力的极致,要属直接喝冷的红酸汤。
吃虾酸和其他贵州食物的时候,我们都会点一钵红酸汤来喝,夏天时甚至是冰镇的。比起用来涮肉烫菜的红酸汤锅,直接喝红酸汤像是冒险,每一家的红酸汤都有自己的面貌,有的酸度突出,有的还有明显的辣味,但无论怎么呈现,一口红酸汤下去,就好像剧院里敲了钟,好戏马上就要上演了,请屏息以待。
在贵州的餐桌上,喝了红酸汤,人就进入了食物的场域,接下来,就是要把自己全然地交给口感、味道。
在凯里吃的红酸汤是两家红酸汤米线,上过某美食纪录片的万博粉店和号称本地好吃第一的黑哥。
我是米饭原教旨主义者,米饭以外的米制品在我看来都是异端,但到了贵州还是屈服在了米粉的魅力之下,其实还是调味的功劳,毕竟我从来没有吃完过一份米线。
凯里的两家红酸汤米线,味道上比起我熟悉的红酸汤,要“混沌”一点,大概是因为米线和各种食材的加入,并在小砂锅里高温煮开,让汤汁变得浓稠了一些,入口的感觉重了一点。
新知是,凯里人吃红酸汤米线,会用小碗单独调制一碗蘸水(折耳根、三种辣椒、木姜子油、葱等),然后捞出砂锅里的米线轻轻一蘸,每个人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把满满一砂锅滚烫的米线吃了下去。当然,要配着手机。
——虾酸——
虾酸是粗野的明亮,或者说得更直接点,毫不掩饰的又臭又香。
吃虾酸是在黔南风味,标准的苍蝇馆子,是居民楼一楼硬改出来的餐馆。作为四川人,看一眼就知道味道不会差,把住人的房子改成餐馆,多少有点破釜沉舟的气势,身家性命都压在味道上。
虾酸也一定是咸的,河虾两次发酵,都要加入盐,仿佛是对曾经缺盐的贵州的一种过度补偿,但连着牛肉和肥肠以及各种辅料炒出一锅来,就变成了米饭杀手。面对虾酸,所有对于精致碳水的抗拒都转化成了渴求,再来一碗饭,再来半碗,就这两口了吧,还能再吃一口。
自然,吃的同时,偶尔也要来一口冷的红酸汤,或者叫了黄瓜冰浆的外卖来,随时灭瘾头的火。黔南风味的其他菜也都非常精彩,属于可以闭着眼点的。
我自己在凯里也吃了一次虾酸,虾酸炒牛肉肥肠五花肉,魔芋丝是配菜,外加一筐青菜叶子,随时摁到红亮的油汤里焖熟。
凯里的虾酸味道更猛烈霸道,和我吃饭的环境很搭配,这个叫中博的地方,是好几栋居民楼合围出的一片区域,一二楼都是商铺,朋友推荐的凯里必吃,十有八九都在这里,早上的早饭、小吃,晚上的大餐,这里都有提供。国内大多数知名茶饮品牌在这里也有专属的一条街,也有卖衣服的店铺散落其中,可以看出当初能领凯里的时尚风潮,此刻似乎也还宝刀未老。
啊,我喜欢这种可以偶尔回到过去的感觉。我吃虾酸的店叫九香坛,在大众点评上毫不起眼,真是一件好事。
豆友评论
@沛然
要命了…看到这篇嘴巴哭了
@小波福娃
红酸汤还吃不胖,减脂也能吃,我万年囤货
@碎花小姐
去贵州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民宿阿姨用本地菌子烧的土鸡,香迷糊,吃到只剩骨头
@一颗西柚
啊啊啊……上个月刚去过,这篇看得我又想出发了
<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