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记:踏歌江矶,对话千年
作者:黄企生
七月初,骄阳似火,冒着烈日炎炎,有幸同几家好朋友组队,游访了安徽几个名胜以及风景区。
第一站先游马鞍山采石矶,车近景区,便见长江如练,翠螺山临江而立,“长江三矶”之首的气韵,未入山门已扑面而来。
拾级入园,山间草木含翠,江风携着水汽漫过石阶,仿佛连空气里都浸着历史与诗意的温度。

行至山腰,太白楼赫然矗立。朱红廊柱配着黛瓦飞檐,楼檐下“太白楼”匾额笔力苍劲,门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恰是诗仙一生的写照。
登楼远眺,长江奔涌东去,江面船只往来,恍惚间似见李白凭栏把酒,长衫翻飞间吟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豪迈。

楼内陈列着李白的诗作拓本与生平史料,泛黄的纸页上,“举杯邀明月”的孤寂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交织,让人读懂他为何三番登临采石矶——这里的山有风骨,水有豪情,恰能容下他的赤子之心。
出太白楼沿小径下行,便至李白纪念馆。
馆内一尊李白铜像衣袂飘飘,似欲乘风而去。展区以时间为轴,从他仗剑出蜀的少年意气,到供奉翰林的仕途波折,再到晚年漂泊采石的豁达,每一段故事都与采石矶的山水相连。

最动人的是“捉月”展区,传说李白醉酒后见江中月影,俯身去捉,竟随月影而去。
展区用光影还原了这一幕,江风穿堂而过,仿佛能听见诗仙最后的吟诵。
此刻才懂,采石矶于李白,不是暂居之地,而是灵魂的归处。
循江而行,沿江栈道蜿蜒在绝壁之上。

脚下是奔涌的江水,浪花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
身旁是苍翠的林木,鸟鸣声此起彼伏。
行至三元洞,洞口临江,洞内清凉幽静。
洞壁上刻着古人的题咏,字迹虽已模糊,却能读出当年游人的感慨。
站在洞口远眺,江天一色,渔帆点点,让人想起虞允文在此大败金兵的壮举。


史料记载: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四十万大军渡江南侵,时任参谋军事的虞允文,以一万八千宋军迎敌。
他站在采石矶头,指挥若定,最终以少胜多,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如今,江风依旧,却再无硝烟,唯有绝壁上的“虞公亭”,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英雄气概。
登翠螺山至三台阁,便是采石矶的最高点。
阁分五层,逐层登高,视野愈发开阔。顶层凭栏,长江如一条巨龙,从西向东蜿蜒而去,两岸田野阡陌纵横,远处马鞍山市区的高楼隐约可见。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宛如碎金。此时,山风拂面,带来草木的清香,心中所有的喧嚣都烟消云散。
想起李白在此写下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才知这般壮阔,唯有亲身体验,方能领会其中真意。
路过广济寺,寺内钟声悠扬,与江涛声交织,别有一番禅意。
回望采石矶,翠螺山隐在暮色中,太白楼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夜空中的星辰。

此行虽短,却似与千年历史对话——李白的诗、虞允文的勇、山水的魂,都已刻进记忆里。
采石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矶,它是诗的载体,是史的见证,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藏着故事,每一缕江风都带着诗意。
离开时,江面上的月影初升,恍惚间,竟似看见诗仙踏月而来,邀我共饮一杯长江水。
这份遇见,足以让人铭记许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