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长江文明论坛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管 洪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
严 兵 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幸 军 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
文 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
蒋艺义 万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
黄 勇 巫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
主持人
张 琼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发布非遗旅游地图
串联长江沿线文化瑰宝
会上,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幸军介绍,为了扩大长江文化的影响力,在文化和旅游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重庆市文化旅游委联合长江流域12个省市的文化旅游厅共同举办了这次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这是今年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协同机制的重点项目,与长江文明论坛同期举行。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

●召开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协同机制会商会
重庆将邀请长江流域13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共同商议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大计,为协同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保护,形成非遗保护的强大合力,提升长江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水平。

夏日长江瞿塘峡一带风光旖旎,美如画卷。 王全超 摄
●举办长江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介活动
重庆邀请了长江流域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宣传推介在区域性整体保护方面的特色和经验,为大家相互学习借鉴提供宝贵机会,同时也让大家领略长江流域巴蜀文化、徽州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之美。
●举办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
这次展览规模大,遴选了长江流域13个省市10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800余件非遗精品参展,是我市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非遗展览。同时展览互动性强,邀请了40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让大家直观感受刺绣、陶瓷、石雕、漆器等各地非遗项目巧夺天工的魅力。
同时,推介会期间,将发布“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让游客拿着地图沿着长江,走进各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体验点位等,亲身感受不同地区非遗的独特魅力,体验非遗产品制作过程,品尝非遗美食,为文旅产业发展和带动消费注入新的活力。
以石窟艺术为纽带
讲述长江文化开放包容故事
会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文科介绍,“从敦煌到大足”专题展开展以来,展览已接待观众近6万人次,受到业内专家和游客朋友的广泛关注,其中不少观众都是从外地甚至外国来重庆旅游的游客。本次展览设计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历史文明,第二是文旅融合。
从历史文明的角度看,敦煌大足联展讲述长江故事的关键词是“纽带”
长江是中华大地上最重要的纽带之一,长江文化的开放包容正是来自于纽带上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
敦煌与大足串联起的石窟艺术中国化的线索,对于中国以至于世界石窟艺术而言,也是这样一条传承有序的文化艺术纽带。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在丝绸之路上具有开创性的一站,大足石刻则是石窟艺术蔓延至长江上游地区后在中国的华丽收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从敦煌到大足”专题陈列展资料图。
此次敦煌大足联展,通过数字地图,展示了丝绸之路和长江流域与中国各大石窟在地域上的关系;通过丝路文物,展示了河西走廊上的东西文化交流;通过敦煌与大足两大石窟的艺术对话,直观呈现了石窟艺术中国化后的个性特色。比如大足石刻宋代造像体现出的世俗化以及儒释道合一的特征。此外,敦煌与大足在石窟雕塑艺术上所体现出的传承有序和开放包容,也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内涵。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敦煌大足联展讲述长江故事的关键词是“地方”
大足石刻是重庆地方重要的文化遗产,往西北,勾连蜀道与敦煌,往东南,勾连巴山蜀水与长江。这一线,交织着东方与西方、自然与人文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与旅游资源。重庆的大足与长江,便是重庆历史与山水最重要、最美丽的文化遗产之一。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从敦煌到大足”专题陈列展资料图。
此次敦煌大足联展,是一次活用文化遗产、呈现地方特色与文旅融合的尝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安岳石窟研究院等丝路与长江沿线的多家单位共同策划此次大展。
本次展览也是敦煌与大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首次联展,共展出文物精品200余件/套。展览在这个夏天为长江之滨的重庆递出了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展览将持续至明年一月初,欢迎朋友们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打卡。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从敦煌到大足”专题陈列展资料图。
接下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继续通过数字沉浸、实物展陈、学术研讨三维联动的方式,把这次展览打造成展现长江文化的精品展览,以长江之水为经,以巴蜀石窟为纬,实现千载文脉与当代科技的对话,实现考古价值向公众审美、静态遗产向活态体验的转化,让人们在领略石窟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古城重庆、浩荡长江的文化魅力。
汇聚“国际朋友圈”
世界大河歌会传递跨域之声
万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蒋艺义介绍,今年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大河歌会,首次作为长江文明论坛同期举办活动,被赋予了传递长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为此,活动主办围绕“听见江河·传世之声”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做了创新尝试:
●更有国际范
邀请到李丹阳、王凯等国内知名艺术家倾情献唱,还有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的“异域好声音”热情加盟,演出曲目既有根植本土的经典之作,也有世界大河流域的动人乐章。可以说,这就是一场江河文明的交流交融,大江大河“国际朋友圈”的再度聚会。
●更强沉浸感
在创作技术层面,万州坚持以高峡平湖璀璨夜景为背景,把舞台设计延伸至长江游轮上,引入多媒体光影技术,增加江上火壶表演,这些特效将舞台变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充满惊喜的奇幻空间、情感容器。

世界大河歌会资料图。 冉孟军 侯本艳 摄
在观众体验层面,歌会编排多个环节呈现“全场大合唱”,让每个观众都成为歌会艺术的一部分。为推动更多人从“围观者”成为“参演者”,前期通过一系列线上活动,建立了市民参与渠道。
接下来,万州还将面向全国游客免费投放3000张门票,门票获取方式可以关注文旅万州微信公众号、万州文旅抖音号以及可以实现一部手机游万州的“智游万州”小程序。届时,还将通过三峡融媒体中心、第1眼TV-华龙网等媒体平台对歌会进行全程网络直播。

世界大河歌会资料图。 冉孟军 侯本艳 摄
●更加多矩阵
今年,万州将以歌会为核心进行多元化的活动组合,着力打造一场好听、好看、好玩的多矩阵文旅聚会。9月16日至22日,全域联动推出“新三峡·新万州”文化活动周,汇聚一大批品牌活动,有大家熟知的全国村歌西部大区赛、长江流域曲艺创演、江畔音乐会、烤鱼消费季等,期间带来最低6折的酒店、餐饮、景区门票等多重优惠,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宠粉”体验,体验平湖万州独有的Citywalk。

世界大河歌会资料图。 冉孟军 侯本艳 摄
龙骨坡遗址第五轮发掘有新获
发现“新地层”“新工具”“新主人”
会上,巫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黄勇介绍,龙骨坡遗址自1984年发现以来共开展过五个阶段的发掘,前四轮发掘出土了“巫山人”下颌骨化石及门齿化石、千余件石制品和122种脊椎动物化石。
根据2022年古地磁测年结果,龙骨坡遗址年代被推定为距今250—200万年。2023至2024年,巫山开展了第五轮发掘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新成果:
●龙骨坡遗址发现了“新地层”
前四轮发掘表明龙骨坡遗址是一处早更新世早期遗址,第五轮发掘新发现了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表明龙骨坡遗址不仅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又有新的人群来到这里繁衍生息。

巫山龙骨坡遗址。卢先庆摄
●龙骨坡遗址疑似发现了“新工具”
前四轮发掘出土的均为石质工具。第五轮发掘出土的部分动物骨骼上有疑似人类加工行为。专家推测,古人类可能也使用动物骨骼来制作工具。
龙骨坡出土动物化石资料图。
●龙骨坡遗址发现了“新主人”
在遗址第2堆积单元第12水平层发现了大量原地埋藏的食肉类动物粪便化石,其中锯齿虎粪便化石是亚洲首次发现,且未发现文化遗物。据此推测,在“巫山人”走进龙骨坡遗址之前,这里曾是食肉类动物的“栖息地”。

动物粪便化石资料图。
今年是龙骨坡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巫山将在长江文明论坛期间举办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来自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9名专家和60余位国内学者将围绕“龙骨坡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利用,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等课题深入探讨,也相信这必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研讨会将推进龙骨坡遗址综合研究
巫山将举办两场学术研讨会,聚焦龙骨坡遗址开展深入研讨,部分专家学者还将深入龙骨坡遗址现场考察。同期将出版两本专著,即《龙骨坡遗址发现发掘解析图鉴》《龙骨坡遗址研究论文集》。可以说,本次研讨会是对龙骨坡遗址历次发掘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系统总结。
●研讨会将推进史前遗址系统比较研究
相关学者将立足长江流域,放眼中国旧石器考古全局,发布安徽繁昌人字洞、云南元谋人、三峡地区等考古调查新成果,将推进中国史前遗址系统比较研究再上新台阶。

考古现场资料图。
●研讨会将推进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人类行为研究
龙骨坡遗址是东亚地区年代久远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是中华远古人类起源的根系之一,为“亚洲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研讨会上,相关学者将会提出人类起源及人类行为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新观点、新论断,相信会加快推动人类起源的研究。

张琼主持新闻发布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