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
在很多人印象中,钢铁厂意味着轰鸣的机器、高温的炉火和腾空的烟尘,但在乌鲁木齐的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八钢),却藏着一个“天鹅湖”:绿树掩映之间,一池碧水静静流淌,黑天鹅悠然划过水面,鸭子成群结队嬉戏。这是八一钢铁文化工业旅游景区的湖景。
“钢铁厂”与“生态园”,两个本不相干的词,在八钢实现了美丽的交汇。记者近日随“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采访团走进八钢,亲眼见证了一个重工业企业如何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用科技书写环保答卷。
9月8日,新疆乌鲁木齐,八一钢铁文化工业旅游景区天鹅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摄
废水变清泉,莲池映天鹅
1951年,八钢在王震将军带领下创办,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地方钢铁厂。那时的八钢,是典型的“靠天吃饭、靠煤炼铁”的老式工厂。“我们在炉前干活,白衬衣中午就黑了,从来没买过白衬衣。”老职工张爱年回忆起那段岁月,至今印象深刻。
然而,眼下的八钢,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八钢炼钢厂150t冶炼作业区作业长李小平说:“我刚来时,厂区环境确实不好。现在厂区绿树成荫,水清岸绿,很多地方都变得像公园一样。”
不仅如此,如今八钢的厂区绿化率超过51%,一边是机器轰鸣的钢铁生产线,一边却是鱼儿游动、莲花盛开的生态景观,曾经的“黑色工业”正被绿色悄然覆盖。
这一切改变的背后,是八钢对环保技术的持续投入与创新。2012年,八钢投资1.99亿元建成“西域源”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量可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西湖的水量。
这座污水处理厂不仅能将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净化至“绿化标准”,还能够将其进一步深度处理至饮用水级别。记者在采访现场尝了这种深度净化水,清甜可口。这一处理流程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工业废水的刻板印象。
天鹅湖中的水,正是“西域源”处理后的再生水。它们不仅养活了湖中鱼与水鸟,也浇灌着厂区内外的绿色植被,实现了工业水资源的“闭环循环”,真正做到了“污水不出厂、绿水润万物”。
9月8日,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介绍深度处理后可以饮用的净化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摄
钢铁工业的“绿色样板”
“我们率先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八钢能源环保部部长肖勇介绍,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深度处理+回用”的闭环系统,不仅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循环。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冬季,八钢还通过中水回用管道,将生活区的中水消纳60万立方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为干旱缺水的新疆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如今,八钢不仅实现了废水零排放,还全面推进废气“超低排”、固废“厂内消化”,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中绿色发展的典范。所有钢材产品都获得了“低碳排放钢”认证,走在了行业前列。
绿色是一种新的生产力
“这些年,我们不仅在能源环保领域大量投入,而且着眼未来发展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八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何宇城表示,“以前是高能耗,现在我们是零排放、低碳化。绿色发展,是八钢的未来。”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以钢铁为主题的国家级3A级工业旅游景区,八钢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在这里,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环保措施,更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是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展望“十五五”时期,何宇城表示,八钢将继续坚持走绿色智慧发展之路,把“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写进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努力打造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绿色钢铁企业。
在新疆这片干旱土地上,八钢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即使是最“重”的产业,也可以有最“绿”的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