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伯利亚这片地方,一提起就让人想到刺骨的冷。那里冬天不是闹着玩的,能长达九个月,气温动不动就掉到零下50度,甚至更低,到零下70度都有记录。像奥伊米亚康那个村子,被称作全球最冷的有人住的地方,人口才几百,日子过得真叫一个硬核。
很多人以为那里没人敢住,其实不然,好几百万人在那边生活,大多是俄罗斯人,还有些土著民族。为什么呢?因为资源多啊,石油、天然气、森林、矿产,支撑着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苏联时候,为了开发这些,政府派人过去修铁路、建工厂,还流放过不少人,结果人口就慢慢积累起来了。现在,虽然条件苦,但当地人适应了,吃住行这些基本需求还能凑合对付,就是上厕所这事儿,成了大家公认的头疼难题。
先说吃的方面吧。在西伯利亚,冬天食物选择不多,主要靠肉和鱼撑着。蔬菜?基本别指望,新鲜的运不进来,也种不了,因为土地冻得像石头。当地人夏天会囤积一大堆,冬天就吃储存的。
驯鹿肉是常见货,富含蛋白,土著雅库特人特别依赖这个,他们养驯鹿,放牧为生。鱼也多,从贝加尔湖或者叶尼塞河抓的,冻起来直接存。储存方式挺讲究,每家都有地窖,挖在房子地下,利用冻土保持低温,避免坏掉。
话说,当地人身体素质不错,长寿率高,可能跟低温环境有关,病毒细菌活不下去。吃的东西虽单调,但热量高,能扛住寒冷。政府有时补贴粮食运进来,但成本高,普通人还是靠本地资源。吃得饱是没问题,就是品种少,久了可能会腻。
住的条件也得适应那股冷劲。西伯利亚房子设计跟别处不一样,大多建在桩子上,离地一米多高。为啥?因为地下是永久冻土层,夏天稍暖和点就化,房子直接盖地上容易塌。桩子用混凝土或木头,稳固。墙壁厚,保温材料多层,窗户双层玻璃,门缝堵严实。
取暖靠烧木头或煤,炉子是核心,每家都有。室内温度能保持零上10到20度,不算热,但比外面强多了。电力供应在城市稳定,农村靠发电机。话说,萨哈共和国那边,冬天日照短,才3-4小时,黑天长,人在屋里待的时间多。
行的话,交通是个大考验。冬天路滑雪厚,开车少见,因为引擎冻住启动难,金属零件脆,容易坏。当地人多步行或用雪橇,狗拉或驯鹿拉的传统方式还在用。出门前得裹得像粽子,五层衣服:内层羊毛保暖,外层皮毛防风,帽子手套靴子全套。
开车的话,得用特殊油和加热器,停车时盖毯子保温。公共交通在城市有,公交车加厚保温,但农村基本靠腿。去旅游的人得小心,迷路或冻伤风险高。
现在说说上厕所,为什么是最难的。西伯利亚冻土层厚,管道铺不了,室内厕所容易冻裂,水管爆管维修贵。多数地方用户外旱厕,木棚子盖个坑,简单粗暴。冬天出门上厕所,像冒险,零下几十度,暴露几分钟就冻伤。
女性更尴尬,生理期处理麻烦。当地人带棍子出门,一防野兽,因为气味吸引狼熊啥的,二敲碎冻冰,三腿麻了撑着走。厕所位置远,20-30米,风大雪多,跑一趟得鼓起勇气。很多人少喝水,减少次数,甚至用便盆在屋里解决,但气味大,不卫生。
城市好点,有集中供暖,室内厕所普及,但农村和偏远区还这样。土著说,冬天厕所是生活痛点,适应了也难受。政府推现代化厕所,但成本高,推广慢。相比吃住行,上厕所直接考验身体极限,没法回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