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
今年七夕节,一场名为“情定今朝·幸福宁津”的国风集体婚礼,在宁津中华传统家学文化园举行,演绎别样浪漫。在园中陈列着上千件家训楹联的辉映下,婚礼浸染着文化的味道,其中传递、弘扬的“礼义廉节”“修齐治平”等思想,道出家风传承的真谛,串联起传统家学的核心脉络。
八闽文脉扎根齐鲁大地
修身齐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千年的追求。在中华传统家学文化园举办婚礼,是对“家文化”的有力弘扬,也是推动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实践。
站在集贤楼高大的门楼前,家学文化园精巧的榫卯结构、恢弘的气势令人惊叹。巨大的梁柱上雕刻着徽派风格的图案,雕琢出令人惊艳的东方韵味,层层叠叠的斗拱、翘首苍穹的飞檐,如大鹏展翅欲飞,凝重中充满轻盈灵动之美。
徽派建筑群何以落户宁津?工作人员姚兵连向记者讲述了园区的布局和渊源。园区以集贤书院的徽派建筑为核心,构建起集贤书院、培德堂、正本堂、有忠堂、世德堂,“一院四堂”的文化矩阵。集贤书院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距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曾是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陈姓家族的祠堂,亦是家族读书与祭祀之地。“千年古县”尤溪是朱子理学文化名城,这里人才辈出,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说法。集贤书院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文化内涵来看,都堪称徽派建筑的典范。10年前,书院的一砖一木从闽西故地启程,跨越三千里,落户鲁北,经过精心修复重组,这座4500平方米的书院重新焕发光彩,在齐鲁大地接续八闽文脉。
据考证,福建陈氏隋唐时已从中原南迁,宋代已成为当地望族,以忠孝为家风,多忠孝节义之士,晚清就有刑部尚书陈若霖。其曾孙陈宝琛直言敢谏,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并称为“枢廷四谏官”,陈宝琛曾任溥仪的太傅,为末代帝师。他晚年不顾老病之身,冒险赴东北劝阻溥仪不要当日本人的傀儡,拒绝伪满任职之命,坚守民族气节。
另一位晚清名臣、维新变法倡导者陈宝箴虽出生在江西,但与福建的家族渊源可追溯至其六世祖陈腾远。该家族原籍福建汀州(今上杭),于清雍正八年(1730)迁入江西义宁州安乡(今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义宁陈氏走出了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五位杰出人物,后世誉为“陈氏五杰”。
陈宝箴,清末维新派政治家,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提倡新政,开办时务学堂,创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上奏推荐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佐新政。
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清末民初诗坛泰斗。维新变法时,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抗战爆发后,他断然拒绝伪职,绝食五日,忧愤而死,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陈三立的长子陈衡恪,字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齐白石之前,中国画坛承前启后的大师。
陈三立的三子陈寅恪,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中国现代极具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学术大师。
陈衡恪之子陈封怀,中国近代植物园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植物园之父”。
经过两百多年的文化积淀,修水的小山村走出陈姓多位大师巨擘,走出一段辉煌的历程。一个家族的传承与兴旺,不仅是血脉延续,更有高标之家风,引领风范。从第一代陈腾远就坚持“重信义、轻财贿”,训导子孙“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将重德、爱国、治学作为治家之本,这成为陈氏后代立身处世的准则,也是以家族为纽带的文化坚守,激励后人向自我精进之路迈进。
展示传统家学的精髓
集贤书院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戒贪图”,此图仿自孔府内宅门里面的贪壁,画着一个张着大嘴的怪兽“贪”,意在提醒自己及子孙后代不要贪婪纵欲,体现了勤廉家风的传承。
里面大门上方挂着“乾坤正气”匾额,出自南宋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大门两侧有“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还有阐述处世正己之道的《正己治家歌》,“正人先正己,治家如治国……”想要纠正别人,自己就要先做表率,把家庭治理视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将责任与担当从“家”拓展到“国”的层面。
书院是双天井结构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典型的“白墙青瓦马头墙,飞檐翘角中天井”展示出独特的人文底蕴,体现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漫步在书院回廊中,品读墙上众多家训楹联,体味着历代前贤对“礼义廉节”的品格追求。“真学问从五伦起,大文章自六经来”,道出了为学先做人的人生哲理;“以礼仪为交际之道,以廉耻为律己之方”,待人心真意诚,做人做事心要正,以廉耻律己,才能避免错误;“读书传家,立志报国”,通过读书来传承家族文化,立下报国的志向,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
步入书院的中心区域,可以看到一个高规格的古戏台。古代书院兼具祠堂功能,有祠堂往往会有戏台,家族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戏台正上方有一口别具一格的八方形藻井,藻井根据古人“天圆地方”观念打造而成,冬瓜梁(因形似冬瓜取谐音栋梁之材)上雕刻着张公艺九世同堂、赵颜求寿、谢安下棋定军心等民间故事。
书院正厅是“忠义堂”,左右墙上刻有家训楹联,如齐家治国、仁德修行等。
进入第二个天井,冬瓜梁上也都雕有古代表现忠信义勇的戏曲故事,还悬挂着清代宁津籍清官廉吏吴名凤所题写的“成均学士”匾额。走上二楼,墙壁上挂着《圣谕广训》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尚节俭以惜财用、讲法律以警愚顽……”阐述一系列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家族子弟礼仪生活和伦常关系。
一条条家训、一幅幅箴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通俗直观地表现出来,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抬头仰望,天井像精美的画框,镶嵌着一片天光云影。一阵清风从堂前拂过,静心倾听,耳边仿佛传来琅琅读书声。
Z世代延续书香文脉
行走在培德堂、正本堂、有忠堂、世德堂之中,一阵阵醇厚清幽的木头香气扑面而来。琳琅满目的展品融合建筑、书法、民俗,以木雕为载体,镌刻着久远的文化基因。它是传统工艺和文化的活态展示,讲述着“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串联起传统家学的核心脉络。
培德堂内,一组体形庞大的“文行忠信”藏书柜令人叹为观止,它是旧时藏书楼所使用的藏书柜,富丽堂皇。“文行忠信”出自《论语》,体现孔子教育弟子的四个方面,通过文化修养、行为实践、忠诚尽责与诚信守诺的统一,达到成人之道的智慧,构成儒家培养君子品格的完整体系。
如今,中华传统家学文化园已经成为研学基地、“清风宁津”家风养廉教育基地,今年上半年接待3万人次。宁津县正在联合省外相关单位打造三日研学路线,让家学文化融入京津冀文旅版图。
记者在这里遇到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多位同学,他们利用暑期来宁津支教,进行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在这里感受家学文化氛围,精美的老建筑、匾额上的家风家训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领悟。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在学子们身上,光影交织,勾勒出古朴典雅与清新俊逸的画卷。青春的面庞与厚重渊远的历史在此相遇,文化传承便有了鲜活的模样,Z世代延续着书香文脉,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的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