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带古镇,“小青椒”志愿者们沿着成都世运会文化推广路线,感受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场秋雨初歇,成都各高校陆续迎来开学季。9月9日,“跟着开学来旅游・青年青睐成都文旅打卡攻略”征集活动的首场线下感知行开启,45名成都世运会“小青椒”志愿者、“青马学员”再次集结。这一次,他们作为首批体验代表走进龙泉驿区,前往东安湖体育公园、洛带古镇等地,以“城市推荐官”的身份打卡成都文旅场景,用脚步和镜头续写他们与成都的故事。
逛场馆、品非遗、探古镇……
用脚步丈量成都文旅温度
在东安湖体育公园,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大运会博物馆和成都世运会期间比赛场馆。“作为同时参加过大运会、世运会志愿服务的‘小青椒’,再次来到这里,感觉特别亲切。博物馆里陈列的大运记忆,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夏天。”来自成都锦城学院的龚锐表示。从第31届成都大运会筹备的照片、文件、设计手稿,到历届大运会传递的火炬,再到记录赛事高光时刻的影像资料,每一件展品都让“小青椒”志愿者们驻足讨论。“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大家重温了成都大运会的精彩瞬间,也体会到成都如何通过各项国际比赛,向世界展示赛事名城魅力。”
“之前服务成都世运会时,我主要负责火炬传递引领工作。今天仔细参观东安湖体育场馆,才发现场馆的细节设计藏着太多巧思——既符合国际赛事标准,又融入了成都的人文元素。”来自成都锦城学院的范羽容一边用手机记录一边感慨,“成都把赛事场馆变成了‘可阅读’的文化地标,这种文旅融合的巧妙设计,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一路上,“小青椒”志愿者与“青马学员”不时对照提前准备好的攻略笔记,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互相分享打卡技巧。来自四川体育职业学院的彭子龙向记者分享起自己发在朋友圈的打卡文案:“原来家门口的体育地标,也是超赞的文旅打卡点!”
下午3点,队伍一行抵达洛带古镇。从甑子场到湖广会馆,从字库塔到江西巷,最后行至博客楼——客家博物馆与客家家风馆所在地,“小青椒”志愿者们沿着成都世运会文化推广路线,感受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沿途体验了不少客家美食。来自成都大学的尾色阿呷告诉记者,“从赛事保障细节的青年志愿者,变成感受成都温度的亲身体验者,身份的转变让我更直观地体验到了成都文旅的鲜活魅力。”
在非遗体验环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秋歌擂茶、体验汉服簪花,来自成都锦城学院的魏小燕直言:“这是我第一次深入体验客家文化,甑子场的老街道、湖广会馆的建筑,还有阿姨现场一边吆喝一边擂茶,同学们在互动中体会到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多元与包容。”
“青年青睐”持续升温
助力青年与城市同频共振
记者了解到,本次参与活动的“小青椒”志愿者们来自成都多所高校,其中不乏有从外地来蓉读书的青年,他们因学业与成都结缘,又因各类国际类赛会、文旅活动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生活中。
来自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的谢俊翔表示,作为一名外地来蓉青年,多次志愿服务经历让他对成都有了更深的感情:“这次和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城市的‘小青椒’一起逛古镇、聊未来,发现大家都很看好成都的发展。希望毕业后能留下来,把自己的专业和对城市的热爱结合起来。”
“本次‘青年青睐’成都文旅征集打卡活动,让我们作为‘成都文旅推荐官’为城市‘代言’,使命感倍感强烈。”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罗洁说。
从国际赛事的“服务者”,到成都文旅的“宣传者”,再到未来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小青椒”们正以青春之姿,续写与成都的深厚联结。截至目前,成都共有注册青年志愿者1792572人,他们活跃在赛事服务、文旅推广、社区便民、应急支援等各个领域,用青春力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而这份青春志愿力量人背后,是成都不断为青年搭建的成长舞台。
“我们希望通过‘小青椒’这群可爱、肯奉献的年轻人,串联起成都的国际赛事记忆与文旅消费新场景。”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青年青睐”成都文旅征集打卡活动还将持续释放品牌影响力,通过城市感知、作品征集、建言献策等形式,助力成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也让更多青年认识成都、爱上成都、留在成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