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夜幕降临,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灯火璀璨,游客漫步青石板路,领略古镇夜色。“过去这里只有老旧房屋,少有游客。”9月7日,当地居民阮宗敏回忆道。如今,她经营的餐厅单日接待量超200人次。数据显示,2024年太平镇游客接待量突破50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去年接待总量。
自1958年起,古蔺县以红色文化为底色,探索文物赋能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之路。太平镇用实践交出一份时代答卷。
太平古镇全景。李骁 摄
保护之问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地标
九十年前,红军四渡赤水在赤水河畔播下革命火种。1958年,太平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始建,后经改扩建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由张爱萍将军题写馆名。馆内珍藏300余件文物,包括2件一级文物、29件二级文物及31件三级文物,厚重历史在此诉说。
太平镇拥有14处全国文保单位,如中央红军机要室旧址、总司令部驻地旧址等。其中,中央红军机要室旧址是全国原址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机要室遗址,亦是四川省唯一机要密码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小小的古镇,不仅成为蕴藏精神富矿的地方,也在中国的红色史册上留下了鲜明标记。1958年,太平镇红军驻地旧址开始实施保护。
太平古镇一角。 张琰平 摄
然而,曾经的交通闭塞与经济滞后制约着古镇发展。近年来,太平镇在保护原有风貌基础上,持续推进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古建修缮、电力改造、道路升级等。2021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太平镇列为核心展示区,泸州市同步编制《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规划》,实施30余个重点项目,涵盖红色氛围营造、展陈提升、渡口改造等。
如今,在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里,300余件文物静静陈列。为生动呈现当年的英勇场景,陈列馆推动了多个数字化建设:有AI互动体验、虚拟射击体验,其中墙面投影可以播放古蔺百年大事记和历史,全息柜展示可以使其珍贵文物进行360度全景呈现。
“文保工作既是责任,也是历史使命,细节方面不容忽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长徐长安说,太平红军渡口保护方案经15次会议研讨,历时一年确定。
太平镇长征街社区居民蒋伟家在红军街199号,也是红军驻地旧址。由于屋顶年久失修,2024年3月屋顶开始大面积漏雨。“保护红色文物,每个人都有责任,作为居民我们不能随便维修,要请管委会把关才行。”蒋伟第一时间向太平古镇景区管委会申报文物修缮,随后向社区、县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后获得审批,并得到了一定的修缮费补助。
“文物保护与红军精神一脉相承,必须慎之又慎。”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县文保中心主任邱光前表示。
转型之问
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不能大拆大建,既要传承文脉,也要集聚人脉。”徐长安说,面对发展课题,太平镇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为方针,2024年启动全域资产盘活工程,对核心区200余处老旧国有房屋测绘建档,23处纳入“资产激活清单”。例如原炊事房变身咖啡馆,“分果实会场”改造为红色文创展销馆,闲置公房改建为“落鸿山居”“红军主题民宿”等休憩场所。商户生态从“小吃摊点”升级为“餐饮+咖啡+民宿+文创”复合模式,夜市、研学、红色体验等新业态持续涌现。
太平古镇“四渡时光咖”咖啡馆。张琰平 摄
“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业态出现,其实也是我们根据游客需求新增的业态。”徐长安说,这些年,来太平古镇感受红色文化的年轻人多了,顺应年轻人饮品需求,冷咖馆等场所应运而生。
2022年,太平镇首家民宿开业;2024年,文创馆开馆,今年前七月营收13万元;今年“五一”期间,冷咖馆单日营收近万元。而随着非遗馆、民族服装馆陆续落地布局,既满足了全国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和需求,也鼓起了镇上群众的腰包。
新图景还不仅于此。
古镇融入苗族、彝族等民族文化,推出民族服饰体验等活动,创排《四渡赤水出奇兵》实景剧、《赤水河上的密电码》情景剧,推动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联动发展。其中,古镇打造的“古镇祈福·迎春百家宴”民俗品牌,每次举办都吸引了多个民族百余户家庭积极参与,并以长街“百家宴”架起了民族团结连心桥。
2007年,太平镇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实现从“一穷二白”到全国名镇的历史跨越。
传承之问
红色精神叩击时代心扉
今年9月,太平渡陈列馆游人如织。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里已接待海内外游客超200万人次。
“红军英烈换来今日盛世,此行值得!”新疆游客杨森赞叹道。福建游客程玉婷表示:“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下次要带女儿再来。”留言簿上,参观者的感言写满家国情怀。
游客体验太平古镇红色文化。古蔺融媒供图
刚刚过去的暑期,让太平镇游客倍增,徐长安发现,红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有的大学生不远千里前来寻访打卡,有的是集中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游,以红色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也受到他们青睐……
79岁的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敬华,自1995年起在古镇自家院坝义务讲解红色历史。每场1小时,有时一天讲好几场。“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记住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并建设家乡。”他说。
新一代传承者也在成长。“90后”“00后”文保工作者不仅学历高,更对历史充满热爱与思考。讲解员张婷婷说:“感动自己的故事,才能感动别人。每一次讲述,都是对红军精神的再认识。”
红色基因生生不息,时代精神焕新回归。太平镇正以历史之光映照未来之路。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