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为什么国内的5A级景区,越来越水了?
某知名佛教圣地,进门先走二里商业街,香火钱比心灵还重;
某影视城5A景区,门票贵得仿佛自己才是主演,结果进去一看,全是仿古水泥楼和五毛特效剧场。
当然也有清流,像九寨沟、故宫这类标杆级选手,好歹让你觉得值回票价。
但普遍来看,不少5A景区早已陷入“门票贵、体验水、商业化浓、同质化高”的怪圈——仿佛全国的山山水水,最后都变成了同一个模板复制粘贴出来的“古镇一条街+玻璃栈道+观光车+烧烤摊”大礼包。
但这还不是最魔幻的。魔幻的是,一边是游客吐槽体验差,另一边是5A、4A景区数量疯狂增长。
2012年,全国A级景区共6042家,全年收入2893亿元;到了2024年,景区数量直接飙到16541家,收入却只涨到4814亿。
算笔账就懂了:平均单个景区年收入,从2012年的约4800万暴跌到2024年的不到3000万。
景区越评越多,但赚钱能力却大幅下滑——明明蛋糕没做大多少,却偏要拼命切小块。
更离谱的是,门票价格还在涨。
十年前你花100块能进的景区,现在没个一百五、两百可能门都摸不着。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 5A 级景区平均门票价格,较 2019 年上涨约 30%,西安一景区,门票从10元涨至85元,涨幅高达750%;
老百姓一边掏钱一边骂娘,景区一边收钱一边喊亏,简直成了当代旅游业的“经典悖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口碑下滑、游客不满,景区评级却越评越多、门票还越来越贵?
说白了,背后还是“政策经济学”。
很多地方把景区评级当成ZJ工程和SS工具——一旦评上5A,就意味着能吸引更多游客、拉动周边经济、抬高土地价格、增加地方S收。景区不再只是景区,变成了会下金蛋的鸡。
本质上,行政部门既是规则制定者、也是资源所有者,还是最终受益方。
比如某知名山岳景区就被曝出门票收入中超过一半要上缴,名目包括“资源使用费”“基建费”“调节基金”等等。换句话说,你买的不仅是一张门票,还是为地方基建、新农村建设、甚至单位奖金池做的“隐形众筹”。
从经济模型上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供给过剩下的体验贬值”。
景区拼命升A、扩建设施、涨门票,是因为前期投入巨大——必须靠高票价快速回本。但游客不傻,一旦体验达不到预期,就用脚投票转身离去,导致景区陷入“越涨价越没人、越没人越涨价”的螺旋。
高昂的门票,却没换来好体验:张家界游客堵到半夜下不了山,壶口瀑布修围墙挡风景,涠洲岛冲淡水澡都要额外花钱……
还有不少盲目上马、缺乏核心内容的景区,已经开始 “爆雷”:
湖南张家界的大庸古城,开业三年半巨亏超5亿元;投资8亿的水司楼,已烂尾多年;“青海旅投”不久前宣告破产,4.8亿资本金耗尽;投资8.19亿的《只有峨眉》,6年亏损超6亿。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时代,旅行方式早已彻底革命。
年轻人宁愿去逛博物馆、去城市徒步野线、去音乐节蹦迪,也不愿被关在景区里当“人肉ATM机”。这不是他们不爱旅游了,而是他们拒绝被定义、被安排、被收割。他们要的是真实体验、情绪共鸣、身份认同——而这些,恰恰是很多5A景区给不了的东西。
淄博没有顶尖的旅游资源,却靠一方烤炉、,点燃了全民奔赴的热情;哈尔滨放下“冰城”身段,用“掏家底”式的宠客心态征服市场;苏超没请一位“明星”,却带动380亿元的消费。
所以,5A景区为什么越来越水?
说白了,人们不是不爱玩了,只是不想在宝贵的假期里,让自己的眼睛、心灵和钱包,同时感到“不值”。
当我们吐槽5A景区“越来越水”时,我们抱怨的其实不是那山那水不再美,而是那段本该独一无二的旅程,被套进了过于相似的模板。
毕竟,风景本身不稀缺,稀缺的是让人愿意停留的心动。
当千篇一律的仿古街、价格离谱的观光车和过度包装的“人文表演”一次次消耗我们的期待时,用脚投票就成了最本能的选择。
最好的风景,是免费的夕阳,是偶然闯入的巷子,是路上结识的有趣灵魂,而不是一个注水的权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美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