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桥之宁海戊己桥
编者按:认识一座桥梁,领略一处风景,读懂一篇历史。凝结先人智慧,跨越历史长河,讲述今古传奇。
古时,此处曾是一片大海,也是宁海至象山的交通要道;一水相隔,暌(kuí)违(意指时空分离)了多少聚散离合。
唐代时期,有个李姓老人在此撑船,免费为过往行人摆渡。老人年逾古稀,喜欢身着黄衣,由于面生黄须,因而人称“黄公公”,渡口慢慢被人称为“黄公渡”。黄公公心地善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建一座桥梁,永久造福乡邻。
为了积攒建桥资金,黄公公向过渡人员象征性收取一些费用,并在空闲时沿溪收集石头,为筑桥作准备。经过多年的积累以及好心人的资助,终于在溪上建立了一座简易的石墩桥梁。然汹涌的海水不久即冲毁的桥梁,黄公公也在悲痛欲绝中郁郁而终。
到了北宋时期,发运使(宋代官名)郑霖与僧人元海四处奔走,倡议人们捐资建桥。由于工程量巨大,所需花费惊人,二人前后花了20年时间,结果无功而返。
南宋丞相叶梦鼎(1200—1279,字镇之,号西涧,浙江宁海东仓上宅人。本姓陈,六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天资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南宋咸淳三年(1267),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卸甲归乡,为表其功,朝廷将宁海食邑赐与他。叶家因而财力丰厚,为回报乡梓,在溪上建了一座长达120米的24洞桥,人称为“登台桥”,亦名“梦鼎桥”。桥头建一登台禅寺,内奉黄公公像供人敬仰祭奠。
由于此处水流湍急,滩涂淤软,还经常潮起潮落,天长日久,登台桥也逐渐被海水所毁。
清道光戊申年(公元1848年),西张村乡绅张坤元、张华章及胡陈村的鲍式曹等人发出倡议,号召中堡溪沿线村民及所有慷慨仁义之士,出钱出力,再建桥梁。
这次建桥,充分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工匠把迎水一方的桥墩设计成圆棱形,以减少水的阻力;同时在背水一方增加了数十条 “拄脚”为桥墩辅力,保障洪水无法让冲垮桥墩。还在桥的下游用乱石砌筑拦河堰,拦河堰不但加固桥基,还可拦蓄淡水灌溉农田,一举两得,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当时中堡溪沿线共有48个村,每个村都进行了筹款,因此石桥设计为48孔。石桥于清道光戊申年开工,道光己酉年竣工,因此从戊申、己酉各取一字作为桥名,称为“戊己桥”。
据说当时还发生了一个不愉快的插曲:有一个村庄出尔反尔,赖掉了建桥应筹之款,愤怒的人们将此村庄改名为“大赖村”。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一座古桥,曾将多少行人送抵彼岸。岁月变迁,古桥逐渐褪去光环;当往昔与传说开始缄默的时候,古桥仍向世人默默记录流水沧桑。
古桥静不语,流水话桑麻,青山依旧在,溪水远流长。
【古桥坐标 】宁海戊己桥,俗称48洞桥,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胡陈乡西张村大麦塘口中堡溪上,是一座始建宋代,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重建,东西走向,长150米,宽1.5米,48孔的柱脚式石桥。其规模宏伟,气势非凡,被誉为浙东第一石长桥,也称是中国最长的柱脚式石桥。(注:拄脚式,指在桥梁背水的一面,用支架抵住桥墩,以加强其防水能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人,本人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