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穿行在晋中灵石的山间,远远就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青砖灰瓦顺着山势铺展,像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卷——那就是王家大院。早就听闻它是“山西大院之冠”,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美誉,可当真正站在红漆大门前,看着门楣上“寅宾门”三个烫金大字,还是被这份沉甸甸的气派震住了。35元的门票,在如今的景区里不算贵,却能走进一座藏着123座院落、1118间房屋的“民间故宫”,光是这份规模,就足以让人期待。
刚进院就被脚下的石板路吸引,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里长着零星的青苔,踩上去隐隐能听到“咯吱”的轻响。顺着指引往高家崖走,沿途的雕饰渐渐多了起来——院墙的砖雕是“福禄寿三星”,窗棂的木雕是“岁寒三友”,连门墩石上都刻着“麒麟送子”,每一处都透着精致。高家崖是王家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在嘉庆年间建的,35个院落连在一起,却不显杂乱。走进敦厚宅,正厅的梁枋上缠着鎏金木雕,凤凰的尾羽、牡丹的花瓣都栩栩如生,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恍惚间像穿越到了百年前的晋商大宅。
最让我惊喜的是子乔阁,这座建在敦厚宅后院的阁楼不算高,却能俯瞰大半个高家崖。站在阁楼上往下看,四合院的灰瓦屋顶连成一片,屋脊上的吻兽整齐排列,像一支守护院落的队伍。风从山间吹过来,带着淡淡的草木香,耳边似乎能听到当年王家子弟读书的声响——据说这里曾是王家的书房,阁内的书架虽已不在,却仍能想象出满架书籍的模样。同行的向导说,王家鼎盛时,光是高家崖的丫鬟、仆役就有上百人,每天清晨,各院的炊烟升起,石板路上满是往来的脚步声,热闹得像个小集市。
从高家崖出来,过了龙凤桥就是红门堡。如果说高家崖是精致的“江南园林”,那红门堡就是雄浑的“北方城池”。建于乾隆四年的红门堡,四面围着高高的堡墙,墙上的垛口整齐排列,四角的马面亭阁矗立在风中,远远望去,真有几分“山西紫禁城”的气势。走进堡内,正中的南北纵街把整个堡子分成两半,三条横街交错其间,正好构成一个“王”字——这是王家特意设计的格局,既显家族气派,又暗含“王氏兴旺”的寓意。沿着纵街往北走,两侧的宅院依次排开,东三西四的布局规整得像棋盘,每座宅院的大门上都挂着匾额,“德润堂”“凝瑞堂”……字里行间都是晋商的处世之道。
转到红门堡深处,发现一座不起眼的小院,院内的石桌石凳上落着薄尘,墙角的老槐树却枝繁叶茂。向导说,这是王家没落时保留下来的院落,当年王家子弟就是在这里商议家事,看着纵街上往来的族人,规划着家族的生意版图。如今院落虽显冷清,却仍能从门楣上的雕花、窗棂上的木纹,看出当年的辉煌。我摸着院墙上的青砖,指尖能感受到岁月的粗糙,突然想起一句话:“一座王家院,半部晋商史”——从创业时的艰辛,到辉煌时的富可敌国,再到没落时的无奈,600年的故事,都藏在这一砖一瓦里。
逛到崇宁堡时,夕阳已经西斜。这座“虎卧西岗”的院落,斜倚在高坡上,堡墙在夕阳下泛着暖红色的光,院内的“力群美术馆”里,陈列着不少描绘晋商生活的画作。站在美术馆的窗前,看着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院落,突然明白为什么人们说王家大院是“凝固的史诗”——它不只是一座建筑群,更是晋商精神的载体。那些规整的院落,是晋商严谨处世的体现;那些精美的雕饰,是晋商对生活的热爱;那些高耸的堡墙,是晋商守护家园的决心。
离开王家大院时,天已经擦黑。回头望,红门堡的堡墙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只有阁楼上的灯笼亮了起来,像夜空中的星星。35元的门票,1个多小时的游览,却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600年的时光之旅。有人说,王家大院太大,逛起来太累;也有人说,比起乔家大院的精致,王家大院少了几分灵气。可在我看来,王家大院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大气”——它不刻意讨好游客,只是静静矗立在山间,用123座院落、1118间房屋,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一段商帮的传奇。
不知道你们去山西逛大院时,更喜欢乔家大院的精致,还是王家大院的雄浑?如果是你,愿意花35元,用1个多小时,来这座“民间故宫”里,读懂晋商的600年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