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的珊姐姐,来惠州旅行前做了不少功课,发现这座城市的老城区藏着“府城”与“县城”的双重记忆。所谓“府城”,就是过去惠州府的行政中心,大致就在今天中山公园到金带街一带;而“县城”则是归善县的治所,位置靠近现在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周边。有意思的是,老一辈桥东居民要是想去桥西,还习惯说“去府城”,这随口的称呼里,藏着老惠州的地理印记。
不过珊姐姐到了惠州后发现,和年轻人聊起这些时,能说清“府城”与“县城”区别的人已经不多了。桥东与桥西的隔江相望,县城与府城的历史叠加,其实正是惠州古城千年变迁的生动缩影。也正因如此,珊姐姐格外想走进这片老城区,好好探寻其中的历史韵味。
提到古城,总让人先想起城墙。所以寻访“归善”故城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找当年归善县的城墙。可如今在惠州市区,只有滨江西路那几百米的明清城墙。而原来归善县城的城墙,在桥东老城区里,连一块砖都找不到。后来,我找了许多许多的资料,问了许多许多的当地人,最后从一位了解历史的老人口中得知,只有和平直街靠近滨江路口的北城门旧址,还静静立在那儿,默默见证着“归善”这座曾历经烽火的老城。
第一阶段:府衙、县衙同处一城的局面。
根据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归善县的老县衙原本在惠州府城南面150里处。南朝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县城迁到了白鹤峰下。但明代以前,归善县城一直没有建城墙,元末农民战争时,因为无城可守,县衙只好迁进了有城墙保护的惠州府城(今桥西)里。之后两百年,归善县衙都设在府城谯楼左边,形成了府衙、县衙同处一城的局面。
第二阶段:惠州形成了府城、县城隔江相望的双城格局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庠生刘确和乡民黎俸等人提议建城防寇,十年后的万历三年(1575年),归善知县林民止觉得“一城两治”不利于发展,决定把县衙迁回水东(今桥东)。他听了风水先生的建议,将县衙建在白鹤峰附近,还筑起了城墙,把原本的民城改成了官城。从此,惠州形成了府城、县城隔江相望的双城格局,两城靠浮桥连接。
新归善县城的城墙周长有一千丈,高一丈六,开了四座主城门:东门辅阳门在今惠新街东头,南门龙兴门在今惠新南路与永平路交叉口,西门通海门在今惠新西街西头,北门娱江门在今和平直街滨江路口;另外还有小东门和水门仔两个便门。整座县城被东江、西枝江环绕,形状像只乌龟,通过东新浮桥连着西边的惠州府城,就像“一街挑两城”。
第三阶段:从重修到多次被洪水冲垮
明末清初时,归善城墙一直得到官府重修,单是清朝就有过八次大规模修葺,最后一次修墙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当时城墙“西与府城对峙,中隔一水,通以浮桥”。但这之后,城墙就开始衰败了,多次被洪水冲垮,官府却再也没修过。
第四阶段:城墙和城门也没能逃过被拆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归善县改名叫“惠阳”,作为古城标志的城墙和城门也没能逃过被拆的命运。1925年东征胜利后,惠州府城城墙基本被拆;1935年为了让惠平公路通车,县城南门被拆;1939年,惠阳县长刘秉纲成立“拆城委员会”,把大部分城墙拆了,砖块一部分用来建“声华戏院”(原东江电影院),大部分被运到他的家乡水口青边盖房子。城墙拆得差不多后,只留下几个城门,有些墙段还被改成了道路,比如现在的水平路。
第五阶段:战火让归善古城彻底消失
1938年和1941年,日军两次入侵惠州,烧毁了水东街很多店铺,严重破坏了桥东老城区,连和归善城墙相连的白鹤峰东坡祠都被炸毁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桥东老城的模样越来越模糊,残缺的归善城墙最终也从人们眼前消失了。
如今站在归善北城门旧址,看着仅存的一小北门,不禁让人感叹:这座为防寇患而建的古城,终究毁于战火和现代化建设。四百年过去,归善县署的旧址也早已没了踪迹。后来战火地区撤销,惠州从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原惠阳县的水口、桥东等镇并入惠州,成立惠城区,惠阳县城也从桥东迁到了淡水。现在桥东虽属惠城,但还留下不少老名字,比如“惠阳高级中学”“归善学宫”。
东江风依旧吹拂,只是再也听不到当年的城防号角,也看不到浮桥连双城的旧景。那些被拆除的城墙砖或许藏在老街的某栋老屋墙角,那些关于归善的记忆则融进了桥东的市井烟火里。故城虽已湮灭,但“归善”二字承载的岁月痕迹,仍在街巷地名与旧称中,悄悄诉说着这座城四百年的兴衰故事。
提醒:文中图片“珊姐姐爱旅行爱美食”实拍作品(张颂文微博截图及剧照除外),版权所有,谢绝无偿使用,禁止未经授权转载使用,如需合作请私信沟通,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