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置身于青白江区城厢古城的街头巷尾,在一步一景中,聆听这座千年古城古今辉映的文化脉动;当沉睡已久的传统街区被“唤醒”,泸州大河街“焕新”归来后,重现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浪漫烟火气……当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正在四川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展,涌现出不少令人惊喜的新发现。而漫步在充满岁月痕迹的古城与历史街区中,不仅能窥见蜀地璀璨悠久的历史脉络,更能看到文化代代更迭传承至今,在更新中再次焕发新面貌。
2025年4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大老城 名镇名村 历史街区 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新发现力度工作指引的通知》发布,其中写道:历史上曾是都城、府城、州城、县城的老城,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历史悠久,新发现文物潜力大,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区域,并作出工作指引,强调要梳理重点区域清单、做好重点区域普查、重点关注古老建筑、实行台账管理。
老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与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摸清文物家底之后,它们将怎样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青白江城厢古城和泸州大河街的故事,讲述着当地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新路径,让沉睡的文物“醒”过来,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新都城航拍照
城厢古城中明教寺觉皇殿重层壁画
守护文化根脉
千年城厢古城在传承中创新
处暑过后,吹过成都平原的微风都带着新秋的凉意,突如其来的阵雨打湿古建筑的青瓦白墙、飞檐翘角,让这座千年古城在细雨淅沥中更显露出历史的古朴厚重感。当脚步走过古城中的文庙、武庙、绣川书院等古老遗迹,在这些漫长岁月留下的珍贵人文景观中,感受此处千余年文化积淀。
城厢古城,作为青白江区的文化瑰宝,拥有2000余年历史,以及1护城河4街32巷108院落肌理清晰,是成都平原唯一保留龟背形制的千年古城。“城厢古城始于两汉、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延于当今,曾是汉代蜀郡三大名城之一的‘新都城’的所在地。”青白江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庄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城厢古城中的小南街
在悠久漫长的历史中,城厢古城孕育出耀眼的文化印记,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庄娟谈到,现在古城范围内共登记了不可移动文物有7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同时,在“四普”进行中,通过细致认真地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新发现了13处不可移动文物,包含了古遗址、古建筑等类型。
“此次‘四普’新发现的文物中,比较重要的是两处。其一是汉晋‘新都城’西城墙遗址,该遗址是成都平原历史时期目前修建时间最早和延续最长的城址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座城墙、壕沟、“新都城”包砖三位一体共同展现的汉代城墙遗存。此外,我们还在省级文保单位明教寺觉皇殿的修缮工作中,在揭取殿内清代壁画时,意外发现其下还隐藏着明代壁画,这也是四川发现的唯一明清两代重层壁画。”
漫步古城中,不经意间就能与丰富的文物古迹相遇。而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得以被发现、被保留,在庄娟看来,得益于近年来青白江区在文物保护活化利用领域所作出的努力。采访中,庄娟提到,一直以来,资金匮乏是制约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关键难题,因城厢古城中大多是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和修缮的要求都极高。“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青白江区在全省率先采取了政府加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中。”
城厢古城的西街 白桂斌摄
从明教寺觉皇殿中重见天日的明清重层壁画,到绣川书院里工匠们复原传统榫卯工艺……庄娟介绍道,在这一模式下,累计投入了2亿余元,对城厢古城内近60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大规模、集群化的保护性修缮。“我们建立了严密的管理机制,涵盖设计初审、专家评审、行业审批、过程监管以及质量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文物保护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也正因于此,城厢古镇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荣获了2024年四川省文物利用优秀项目。
“文物活化利用,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庄娟说道,城厢古城建立了“区+镇、街+村、社区+社会力量”的文物保护机制,邀请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古城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此外,也对文物建立了档案,明确了文物安全责任制度,让文物安全得到常态化保障。
当下,城厢古城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正如火如荼,不少古建筑、古院落在得到专业保护性修缮后,已焕然归来,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新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人文与烟火。譬如,城厢古城的小南街,就以宋风古韵为主题打造,让游客“一秒入宋”收获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城厢古城,被称为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是老成都的活沙盘。面对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青白江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民生发展、文旅融合”理念,努力将古城打造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的活态古城。
从老街区到新地标
泸州大河街的“新生”之路
夏末秋初,气温已不复盛夏的炙热。当和煦的晨光照耀着泸州这座江边的城市,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阳光倾洒在悬挂着的油纸伞上,摇曳出斑驳的光影。微风轻拂中,“大河街”三个字更显醒目。沿着街边漫步,就像翻开了一本尘封的岁月之书,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这座城市的往昔。
大河街中修缮完成的火星洞民居会津民居全景图
北城街道,是泸州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两千多年深厚的历史底蕴,给这处古老街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有报恩塔、会津城垣、联一大楼、钟鼓楼等国家、省级文保单位10余处。大河街,“曾经是川南地区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承载着丰富的码头文化和市井生活记忆。”又承载北城街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条大河街,半部泸州史”,采访中,泸州市江阳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化遗产股长张光琴将背后的历史缓缓道来。而岁月更迭中,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和交通方式变革,大河街逐渐从繁华的商贸中心转变为以居住为主的老街区。又在城市向西、向南不断拓展的进程中,大河街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和困窘。
焕新归来的“老泸州·大河街”项目区游人如织
作为城市的底片,大河街见证了泸州昔日的繁荣兴旺,是无数老泸州人刻在记忆里的乡愁。张光琴介绍道,在2022年,“老泸州”历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启,这片镌刻历史印记的老街区,在改造升级中迎来了“新生”。
“我们始终严格按照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张光琴表示,项目对区内的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和迁移中,采用了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了修缮、复原。为更好还原大河街原貌,工作专班还聘请了3名泸州市文史专家对大河街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同时,对项目区内的特色建筑进行命名,对缺失的匾额进行论证和补充。”
在保护的基础上,该项目对区域内的3个社区以及0.6平方公里街区进行了改造升级,保留原街区的风貌,对建筑进行改造和扩建,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7条街区。“通过‘微改造、精植入’的方式,我们引入文创市集、非遗体验馆等业态,还定期举办民俗节庆、露天影院等活动。”该项目运营单位负责人袁伟谈到,为了让设计理念和大河街更加契合,设计团队还深挖老泸州酒文化、长江文化、航运文化等,并将其全面结合于文物保护、历史建筑修复以及景观打造中。
原本老旧破落的文保建筑,在修缮后继续诉说着岁月沧桑与辉煌;老城墙下悬挂的泸州分水油纸伞下,呈现出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景;还有鳞次栉比的餐饮商铺前,飘出的香气让游客驻足……如今,当人们再次走进大河街,这处在2025年焕新归来的城市地标,在古韵乡愁中也融入了现代时尚。
大河街中修缮完成的绣楼
拍照打卡、非遗体验、逛吃逛喝……现在的大河街,已经成为集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休闲购物、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自‘老泸州·大河街’开街以来,客流量已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50%以上,总营收突破600万元。”袁伟说道。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老城、历史街区等区域如何在保护中延续历史文脉,在活化利用中擦亮城市名片?这还需孜孜不倦地尝试与探索。而青白江区城厢古城与泸州大河街所做出的鲜活实践,正为文物活化利用写下生动的注脚。
本文图据受访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