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西北
人,如果静坐得太久了,就应该出去活动下筋骨;在某个地方居住太久,也应该出去走走。古人对这种现象文雅地称为“久游者思归,蛰伏者思动”。现代人用白话文则更能表达这种行为: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所以,有天笔者也不禁心血来潮,决定与朋友来趟说走就走的“品读西北”自驾游。
知道地窝子这个词,还是从邻居一位阿姨口中得知的,她以前曾在新疆建设兵团工作,后来退休回到老家。对于那段曾经艰苦的岁月,她记忆犹新,每有空闲就会讲给我们大院里的年轻人听,有时兴起,还会跳起欢快的新疆舞蹈。
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地窝子已成为一个陌生而模糊的词汇,但对于为新疆贡献了一辈子的老前辈来说,地窝子,是他们曾经最温暖的家,它也记录了一代兵团人艰苦奋斗的岁月,每每听起老一辈人讲起地窝子的故事,好奇心就油然而生。
2024年,品读西北之旅终于使我的梦想成真。4月25日,经驴友老胡引路,我们来到位于新疆哈密的第十三师红星二场,这个兵团农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部队源于中国工农红军,诞生于八一南昌起义。
这支部队还历经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等战役,1949年11月,部队跟随王震将军凯歌进疆,进驻哈密、平定匪患,随后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在哈密火石泉集体转业,屯垦戍边。这个兵团无论资历、功勋还是果敢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1950年,四十七团的一个连队来到这片叫“桃树园”的地方开荒建场,当时就居住在这片地窝子里。战士们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挖建半地穴式建筑,解决了住的问题。这片地窝子遗址占地50多亩,共有150多个,是目前新疆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窝子遗址。
地窝子按照连队整建制进行规划建造,排列整齐有序,每排大小一致,均为战士们自行挖掘、搭建并居住。一个地窝子住两个人,功能齐全,有食堂、会议室、菜窖、库房、马厩等生活生产设施,
当年的火石泉是重盐碱滩,人称“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盐碱土层下还有芒硝层,这块土地曾被前苏联土壤专家视为“种植禁区”为使碱滩能够种植庄稼,战士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兵团精神,就地挖穴,以穴为家,与盐碱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然而,正是在这块种植禁区内,战士们创造了小麦稳产高产的奇迹。他们在这样的地窝子里一住就是十年。在这样恶劣的居住条件中,他们反而以苦为乐,给地窝子编了歌谣: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看上去一片荒凉地,到房顶还不知脚下是营房。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职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悄然涌现出一批砖混结构住宅。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危旧住房改造的优惠政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兴起了一股建房热。
1999年~200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了两期农牧团场危旧住房改造工程,共新建职工住宅21万户,使72万人告别了昔日的土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与此同时,在每个团场的团部,一幢幢职工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2017年4月8日,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军垦地窝子遗址书写了兵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的坚强与光荣、职责与使命,是老军垦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历史见证,现已成为兵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基地。
今天的人们,居和平享安乐,很少有人愿意去忆往昔艰难,“地窝子”也便渐渐消失在新疆人的日常生活里。但作为新疆兵团人最早的家——地窝子,在新疆的历史中不曾、也不会抹去,如若将地窝子以宾馆的形式引游人入住,让现代人体验老辈人经受的苦难,相信也会是个不错的文旅创意。
下站——新疆 · 吐鲁番吐峪沟
品读西北-系列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夜游洛阳
✱ 自古多战事,华夏数潼关——陕西潼关
✱ 千年古都,长来长安——西安,一座吸引众多游客的城市!
✱ 拆不散的爱情,挖不动的陵墓——咸阳乾陵
✱ 佛指弥珍惊三界,古塔地宫烁九州——宝鸡法门寺
✱ 深山洞窟神尊秀,千年苍崖泥塑美——麦积山石窟
✱ 天河注水昆仑东,秦岭西头祭人宗——伏羲庙
✱ 中山桥宏伟,水车园丰富,老街中漫步——甘肃兰州
✱ 金刚亥母静,武威文庙美——甘肃武威
✱ 七彩丹霞,八声甘州——甘肃张掖
✱ 大佛静卧千年,晋商智赢万金——张掖大佛寺和山西会馆
✱ 丹霞地貌红似火,谷底深处景致幽——甘州平山湖大峡谷
✱ 戈壁千里风犹在,浩气长存嘉峪关——甘肃嘉峪关
✱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蒙尘——敦煌莫高窟
✱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与阳关
✱ 魔鬼城怀古,通天洞遐思——游新疆从大海道开始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图文 转载注明出处
编辑整理|布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