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顶级登山者命丧全球第二高峰:“野蛮巨峰”下的生死迷局与责任追问
每年,全球无数怀揣着征服梦想的登山者,都将目光投向那座矗立在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海拔8611米,位列全球14座8000米级高峰第二位,仅次于珠穆朗玛峰的乔戈里峰,它还有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野蛮巨峰”。这座山峰攀登难度公认极高,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大自然最原始、最狂野的力量搏斗。然而,2025年8月,一场悲剧却在这里无情上演,38岁的登山者管静在登顶后下撤途中,被落石击中头部,不幸遇难,成为了这个登山季乔戈里峰的第二位遇难者。这一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登山界乃至整个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场天灾,还是本可避免的人祸?
“妖峰”作祟:异常天气埋下隐患
今年的乔戈里峰,被登山者们形容为“很妖”。这个“妖”字,道尽了这座山峰在这个登山季的诡异与危险。以往,乔戈里峰的登顶时间大多集中在7月中下旬,可今年却推迟到了8月中旬,如此晚的登顶时间十分罕见,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得追溯到2011年。
这个登山季,喀喇昆仑山脉异乎寻常地炎热。39岁成功登顶的登山者胡涛回忆,海拔4950米的乔戈里峰大本营降雪量极少,甚至还下起了雨。原本被积雪覆盖的大小石头,有不少都裸露在外。这些石头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稳定性极差,稍有外力触碰就可能滚落,对登山者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等待适宜登山的窗口期时,危险就已经悄然降临。7月19日,胡涛所在的队伍在拉练过程中,正从设于5250米处的前进营地向6050米处的一号营地攀登,一场雪崩突然袭来。他们急忙躲在岩石后躲避,就在这时,看到一人从山上滑坠。此人在裹挟着石头的雪流中翻滚,如同一片毫无反抗能力的树叶,滑坠了1000多米,当场身亡。事后胡涛得知,遇难者是某团队在当地雇用的协作人员,滑坠原因是套在路绳上的主锁绳索被落石切断。当时在这位协作人员身旁,还有一名墨西哥登山者,这名年轻人比较幸运,仅被落石划伤牙齿,背包滑落。
而在拉练下撤回大本营途中,胡涛团队更是遭遇了大小雪崩20余次。他们下撤时发现路绳已被落石切断,只能用断掉的绳子临时搭建路绳。经验丰富的夏尔巴向导都无奈地告诉他:“这个天气,登山特别危险。”适宜登山的窗口期迟迟未出现,多支队伍选择撤营。自己经营探险公司的登山者张伟当时领队驻扎在乔戈里峰大本营,他回忆,撤营的多为国际团队,涉及10多名外国队员;中国队员中,除一人因签证即将到期不得不离开外,其余均未撤离。国际团队撤营的原因,是“觉得路况不好,可能会有风险”。这充分说明,有经验的团队已经察觉到了今年乔戈里峰的异常危险,做出了相对保守的决策。然而,管静所在的“想象尼泊尔”团队却选择了继续等待,这一决策是否合理,成为了后续争议的焦点之一。
登顶与下撤:生死一线的惊魂时刻
管静,这位1987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已在美国生活约10年,职业为瑜伽教练,且曾在2024年登顶珠峰的勇敢女性,怀揣着对登山事业的热爱和对自我的挑战,踏上了乔戈里峰的征程。6月28日,她飞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与“想象尼泊尔”队伍的队友汇合后,一行人于6月29日飞至通往乔戈里峰的重要门户——吉尔吉特 - 巴尔蒂斯坦地区首府锡卡都。7月2日办理好登山许可后,他们先乘坐7小时吉普车,随后徒步5天,于7月8日抵达乔戈里峰大本营。
这是一支由10余人组成的队伍,其中6名是登山队员,除了管静,还有3男2女,包括在美国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李红(化名),以及来自乌鲁木齐、年仅17岁的高二男生艾力库提。6名队员各配备1名夏尔巴向导,这些向导在登山过程中负责运送装备与给养,并探路架桥、架设安全绳,为登山者开辟安全攀登路线。在珠峰等8000米级高峰的商业攀登中,几乎所有登山者都会雇用夏尔巴向导,可见向导在登山活动中的重要性。
“想象尼泊尔”团队的领队是40岁左右的尼泊尔人明玛·G,他也是夏尔巴人。明玛·G最初为普通登山向导,后创立自己的登山公司,在登山界颇具知名度。他的登山能力突出,曾无氧登顶14座8000米级高峰,并参与过乔戈里峰的冬季攀登,还是人类首次冬季攀登乔戈里峰的夏尔巴人成员之一。他会讲中文,其客户多为中国人,这样的背景让他在带领中国登山者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然而,今年的登山之路却充满了坎坷。等到8月初,登顶乔戈里峰的天气仍不理想,大家难免产生焦虑,觉得登顶希望渺茫。此时明玛·G坚持决定耐心等待,给大家一个冲顶的机会,管静也很有耐心,表示等多久都愿意。后来,天气预报显示8月10日 - 11日会出现短暂的窗口期,“我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搏一把。”李红回忆道。
8月4日下午2时30分左右,李红和向导从大本营出发,穿过冰川,在下午5时左右抵达前进营地。因前进营地到一号营地这段路落石风险最高,他们选择在8月5日凌晨3时出发前往,此时温度较低,岩石被冻住,相对更安全。不过,在前往一号营地途中,她的向导还是被落石砸中大腿,但仍能继续攀登,并于当日上午11时左右抵达一号营地,8月6日到达海拔6700米的二号营地。因风大,他们在二号营地休息2天,8月9日下午1时多抵达海拔7350米的三号营地。8月10日晚10时30分开始冲顶,8月11日下午4时20分左右,李红成功登顶。
胡涛也是在8月11日下午4时30分左右登顶。他回忆,留下来的团队同时从大本营出发,“想象尼泊尔”团队因其夏尔巴向导力量强、承担铺设路绳等修路任务,走在最前面。在山顶,胡涛停留了约半个小时后下撤。当时,明玛·G坐在峰顶,递给胡涛一罐啤酒。这是明玛·G第六次登顶乔戈里峰,此次登顶后,他与另一位同样登顶6次的人一起,成为全球登顶乔戈里峰次数最多的人。
胡涛在峰顶时,管静尚未登顶。胡涛回忆:“我下撤的时候,她才上来。我们跟着修路队走在前面,她在后面。”至8月11日下午6时32分左右,“想象尼泊尔”包括管静在内的6名队员及其他团队成员全员完成登顶。据胡涛回忆,当天登顶乔戈里峰的约有40人,其中各队队员有十八九人。
但下撤途中,险情不断。8月12日凌晨,登顶队员全部撤回三号营地。8月12日上午7时左右,胡涛从三号营地下撤,中午12时左右到达一号营地。向导称中午落石频发,非常危险,让大家休息到下午3时再出发,大家便头戴头盔,背着包,侧身躺在帐篷里休息。向导则在帐篷外警戒。“过了一会儿,就听见他喊‘rock、rock(石头)’,各种石头往下飞,有的从帐篷上面飞过,就像战场一样。”胡涛回忆,“夏尔巴向导在外面,看到石头飞来,就左右躲,趴下躲避。太吓人了。”
下午3时多,胡涛等人赶紧下撤,晚上8时多从一号营地撤至前进营地。“下撤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躲避落石。”胡涛回忆。在前进营地,胡涛得知:上方有人遇难。直到第二天,他才知道遇难者是管静——一块两个拳头大小的落石击中管静头部。
明玛·G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管静被落石击中时,她的向导就在身边,向导未受伤。当时在管静前方约150米处的是艾力库提,他也未受伤。不过,艾力库提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后来,艾力库提讲述过那段经历:“那天落石跟子弹一样,一直在飞。石头一来,上面就喊石头来了,我们就在那里趴倒,钻到石头缝里面,很吓人很吓人。”
艾力库提的向导被砸中,向导的两个冰爪损坏,已无暇顾及艾力库提,艾力库提只能自己下撤。当时已是晚上10点左右,他的头灯即将没电,还发生了滑坠。他不敢使用下降器,便挂上锁,抓着绳子下。速度太快,手套都磨破了,他索性摘掉手套,直接用手拉绳子,手都被磨烂了。快要抵达前进营地时,管静的向导过来,告知他管静出事的消息。艾力库提推测,落石可能是山上的人踩落的,他和管静首批下撤,当时他们上方还有近30人。也有可能是自行滑落,因为那些石头原本就已裸露。
李红回忆,到达一号营地后,得知管静出事的消息,向导决定让她和另外两名队友暂停下撤。8月13日一早,她被告知要等其他登山者都下来后一起下撤,尽可能减少人为导致的落石。当时一号营地很不安全,常有落石呼啸而下。向导将他们安置在一处有岩壁遮挡的位置,他们从上午不到8时一直等到接近下午5时。即便如此,她还是被一块落石砸中了大腿。李红回忆,自己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活着下山,当时只听到如同飞机飞过的呼啸声,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砸中了,好在还能行走。这一系列的惊魂时刻,让我们看到了乔戈里峰下撤之路的凶险万分,也让我们对管静的遇难感到无比痛心和惋惜。
风险管理之争:“无端指控”还是“确有问题”?
管静遇难的消息在中国登山界传开后,国家登山队前队员孙斌在其公众号发布文章,认为管静所跟随的尼泊尔“想象尼泊尔”向导团队,在风险管理与攀登决策等环节或存在问题。这一观点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在登山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管静的遇难,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山难吗?
孙斌提及另一起“想象尼泊尔”队员的死亡事件来佐证自己的观点。2024年10月,一位60余岁的李姓中国登山者在“想象尼泊尔”组织的攀登查亚峰活动中遇难。查亚峰海拔4884米,是大洋洲最高峰。孙斌曾多次带团队登顶查亚峰,他称过往从未有中国人在查亚峰遇难。“他是因用错绳索摔死的。”孙斌认为,此事中“想象尼泊尔”的风险管理已经暴露了问题。
登山者周蕙(化名)是上述李姓男子遇难事件的目击者。周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与这位被其称为“李哥”的男子,曾是2024年“想象尼泊尔”团队攀登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的队友。同年10月,他们再次随同“想象尼泊尔”攀登查亚峰。这是“想象尼泊尔”首次组织的查亚峰商业登山活动。下撤时遭遇降雨,周蕙着急下撤,走得很快。在一处较长崖壁路段,“李哥”滑坠,翻滚约20米,跌落在一块石台上,当场遇难。周蕙认为,“李哥”当时使用的是一条断掉的路绳,这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向导在下撤前未检查路绳,存在失职。
然而,一段未经证实的微信聊天内容则显示,明玛·G认为“李哥”遇难纯属意外,同时称周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是周蕙导致“李哥”下撤速度过快,未能等待其他人。事后,周蕙得知,“李哥”家属一直不完全了解事故细节。孙斌也回忆说,“李哥”家属曾通过朋友联系他了解情况,“家属说找不到‘想象尼泊尔’团队,对方不理他们”。明玛·G则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如果我的团队成员发生意外,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他们的家人,而我们也做到了。”后来,“李哥”生前执掌的上市公司发布讣告,称其“因病不幸逝世”。这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说法,让查亚峰遇难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让人们对“想象尼泊尔”团队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了更多的质疑。
回到乔戈里峰管静遇难事件,孙斌提出质疑,若该团队能像其他团队那样撤营,管静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而9月8日深夜,“想象尼泊尔”团队的领队明玛·G发长文进行回应,否认了孙斌的指控,并认为这些都是“无端指控”。双方各执一词,让这场争论陷入了僵局。
合同迷雾:责任追究的“绊脚石”?
在这场争论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那就是合同问题。登山遇难的责任主体或许本身就没有那么好区分,诉讼也不容易。而《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发现,几位曾跟随“想象尼泊尔”登山的队员均表示未与“想象尼泊尔”签订合同。这让登山界资深人士十一郎颇为惊讶,“不签合同涉嫌违法”。孙斌则认为,这会导致一旦出现伤亡,追责更困难。
不签合同,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可能成为责任追究的“绊脚石”。在商业登山活动中,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依据。没有合同,一旦发生意外,受害者家属在追责时就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无法明确向导团队在风险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也难以确定赔偿标准和方式。
然而,明玛·G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每个队员都会签合同”。这就出现了矛盾的说法,到底谁在说谎?是队员们记错了,还是明玛·G在掩盖事实?如果真的存在不签合同的情况,那么“想象尼泊尔”团队不仅涉嫌违法,更是在逃避应有的责任。这种对合同问题的模糊态度,无疑让整个事件更加复杂,也让人们对“想象尼泊尔”团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京师(全国)刑事委员会副主任孙建章认为,无论是否签订合同,人员伤亡后仍有救济途径:签订服务合同的情况下,若出现人身伤亡,应按合同约定执行;未签订服务合同的情况下,出现人身伤亡,则应按照国际私法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处理。这一原则要求法院对与案件法律关系或当事人有关的各种联系因素进行量和质的综合考量,找出与该法律关系或当事人有最直接、最本质、最真实联系的法律予以适用。“如果是中国籍公民发生登山伤亡,其亲属既可以在中国,也可以在尼泊尔起诉‘想象尼泊尔’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孙建章说。不过,在孙斌看来,类似的国际诉讼过程复杂,成功率不高。这就意味着,即使受害者家属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能会面临重重困难。
深度剖析:商业登山背后的“生死博弈”
从这起悲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业登山背后隐藏着的诸多问题。首先,商业登山公司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是否真正将登山者的生命安全放在了首位?“想象尼泊尔”团队在这个登山季的决策,无论是继续等待窗口期还是其他方面的安排,都让人怀疑其是否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因素。在异常天气和危险路况面前,团队没有像其他国际团队那样选择撤营,而是坚持让队员继续冲顶和下撤,这一决策是否过于冒险?
其次,向导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至关重要。在查亚峰遇难事件中,向导在下撤前未检查路绳,导致“李哥”使用断掉的路绳而滑坠身亡;在乔戈里峰管静遇难事件中,虽然向导就在管静身边但未能避免悲剧发生。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向导在风险预警和应对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向导作为登山者的“引路人”,他们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可能关系到登山者的生死,因此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心。
再者,合同问题的存在暴露了商业登山行业管理的混乱。不签合同或者合同不规范,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也让登山者在遇到问题时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商业登山公司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登山者签订规范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登山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
此外,这起事件也引发了我们对登山者自身决策的思考。管静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登山者,在面对团队决策和危险路况时,是否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登山过程中,登山者往往需要依赖团队和向导,但也不能完全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当发现潜在危险时,登山者是否应该更加果断地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未来展望:让登山之路更安全
这起顶级登山者命丧全球第二高峰的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让未来的登山之路更加安全,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对于商业登山公司来说,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和路况时,要充分评估各种风险因素,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登山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要提高向导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加强对向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为登山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和保护。
对于登山者来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登山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在参加商业登山活动前,要充分了解活动的内容、风险和公司的信誉等情况,选择正规、可靠的商业登山公司。在登山过程中,要听从向导的指挥,但也要保持自我判断能力,当发现危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对于相关部门来说,要加强对商业登山行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商业登山公司必须与登山者签订规范的合同,为登山者购买足够的保险。同时,要加强对登山活动的审批和管理,确保登山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乔戈里峰的悲剧让我们痛心疾首,但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登山之路不再充满血腥和泪水,让每一位登山者都能安全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未来的登山者们在征服高峰的同时,也能平安归来,与家人和朋友分享那份成功的喜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