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河北省辖地级市,地处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批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节水型城市。 邯郸被誉为“成语之都、太极之乡”,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广府古城
邯郸的城邑,肇起于殷商。“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证实邯郸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邯郸博物馆
邯郸具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世界上粟(谷子)和黍的最早发源地,也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的最早发现地。“邯郸”二字作为一个城市独属名称,3100多年来从未改变。战国时期,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是秦始皇的出生地和成长地。西汉时期,邯郸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之一,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城共享“五都盛名”。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境内)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五代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今大名县)初为后唐国都,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陪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丛台区
丛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城市北部偏东,东同经开区接壤,西与复兴区相望,西北与武安市接壤,北与永年区相接,南到和平路与邯山区交界。境内有丛台公园、战国赵王陵、紫山风景区等景点。
丛台公园
丛台区因辖区内有古迹武灵丛台而得名,始建于1980年,原为邯郸市市区的一部分,在区划调整时,与邯山区、复兴区同时建区。
邯山区
邯山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城区的南部偏东,地域分为两块,城区与马庄乡连接,东跨滏阳河与邯郸县为邻,西傍京广铁路与复兴区接壤,南到北张庄,北至和平路与丛台区毗连。拥有赵王城遗址公园、廉颇墓、西妃墓等多处历史文化遗存;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军区故址所在地,人民日报诞生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邯郸高教区坐落辖区东南部。
晋冀鲁豫革命纪念园
邯山区因邯山而得名,始建于1980年,原为邯郸市市区的一部分,在区划调整时,与邯山区、复兴区同时建区。
复兴区
复兴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区西部,东以京广铁路为界,与丛台区、邯山区为邻,复兴区是邯郸市的重、化工业区,境内309国道、邯武快速路、青兰高速史村连接线、西环高速四条干线道路交汇成网,京广、邯长铁路穿境而过,距邯郸机场仅十分钟车程,形成了复兴区独有的“铁路交叉、国道交汇、高速纵横、港空港”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
渡槽
复兴区建于1980年10月,与丛台区、邯山区同时建立。1959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时指出"邯郸是要复兴的"。此后,邯郸市的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在京广铁路以西建成了以钢铁、化工为主的工业区,并修建了复兴路,该区域以全市三百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对全市经济十分之一贡献率,复兴区名称源于此。
峰峰矿区
峰峰矿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西临太行山脉,东临冀南平原,北临洺水,南临漳河。区内现有名胜古迹120多处,其中南北响堂石窟、磁州窑遗址、玉皇阁和水浴寺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北齐石窟文化和磁州窑文化列入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响堂石窟
峰峰因境内的两座最高山峰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三家分晋后归赵国,秦时为邯郸郡地。北齐时是沟通晋阳(山西太原西南一带)和邺(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迤东一带)两个政治、经济中心的主要通道。后随历代王朝变迁,归属变更频繁。峰峰矿区始建于1950年,1952年归河北省直属领导,1954年改为省辖峰峰市,1956年与邯郸市合并,后改为峰峰矿区至今,是邯郸市不在主城区内的市辖区。
肥乡区
肥乡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部。东与广平县交界,南与成安县相连,西与邯山区接壤,北与永年区、丛台区、曲周县毗邻。境内拥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墓景区和窦默墓、圣井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都水镇
肥乡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时,为嘉许以身殉国的相国肥义,把这里追赐于他,史称肥邑。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始建肥乡县,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2016年9月,肥乡撤县设区。
永年区
永年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县城临洺关南距邯郸市20公里,东与曲周县、鸡泽县交界,西与武安市为邻,南与肥乡区、丛台区接壤,北与沙河市、南和县相连,有邯郸北大门之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体育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区。境内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朱山石刻、赵王陵、石北口仰韶文化遗址景点。
弘济桥
永年区历史悠久,据台口、阳城、石北口等地出土文物考证,早自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即有先人在此聚集繁衍。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西汉始置广年县。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省广平国,广年划归巨鹿郡。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复置广年县。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避炀帝广字之讳,改广年为永年,永年一名始定。
武安市
武安市,河北省辖县级市,由邯郸市代管。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西部,东邻复兴区、永年区,南接磁县、峰峰矿区,西倚涉县、左权县,北连沙河市。是河北省财政直管县、河北省重点培育的12个新兴中等城市之一,邯郸市区域次中心城市和唯一的县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市,冶炼之乡、地方戏曲之乡、中国小米之乡,有“千年古县”、“冀南宝地”、“太行明珠”之称。
京娘湖
武安,“以武而安”之意,西汉初始置县,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成为赵国的武安邑。秦朝时,武安隶属于邯郸郡;到了西汉初期,武安正式设县,归属魏郡。王莽新朝时,武安改名桓安,东汉初期又恢复了原名武安。明清时期,武安归属于河南省彰德府。至民国初期,仍属河南省。1949年,武安被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88年,撤销武安县,设立武安市。
临漳县
临漳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古时称邺,地处河北省最南端,位居中原腹部,西望太行山,东眺齐鲁地,南与河南省安阳市毗邻,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称誉。是河北省南部重要节点城市,邯郸都市圈的重要卫星城,宜居、宜游、宜业的历史文化古都,以现代生态农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业为支撑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七子塔
临漳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因北临漳河将邺城易名“临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是都城规划肇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佛学弘传中兴地。
成安县
成安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南部,处于晋、冀、鲁、豫接壤地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楹联文化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省第一届文明县城、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河北省园林县城、河北省创新型建设试点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优质棉基地县,国家粮食主产区等多项殊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成安视察棉花生产,建有“毛泽东主席视察纪念馆”供人瞻仰。
成安县始建于春秋,得名于北齐。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始终承载着“成就成功,安康平安”之意流传至今。《三字经》中“大小戴,注礼记”的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就出生在成安;隋朝时,佛教大乘禅宗第二代祖师、中国佛教禅宗第一人慧可,长期在成安讲经说法,并圆寂于此,留下了二祖寺、匡教寺、二祖塔等圣迹佛踪。
大名县
大名县位于邯郸市东南角,东与山东省莘县、冠县接壤,南与河南省的南乐县相连,西部、北部与本省的魏县、广平、馆陶毗邻。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名县作为河北省的重要农业县区,素有“冀南粮仓 ”之称,被誉为“中国面粉之都”“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小磨香油之乡”。
大名府
大名县名称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典故,晋献公赐毕万于魏,掌卜大夫郭偃曾有“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之预言。唐末,安史之乱后,田承嗣任大名节度史,其侄继承节度史,田悦则兼合往事以为,昔日毕万于魏可兴,今日自封为魏王,必亦能兴大名也,故以大名为名。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为大名府,1970年后,大名县归属邯郸市。境内现有宋、明两代古城,存有五礼记碑、天主大教堂、兴化寺、马陵道等180余处历史古迹,京杭大运河永济渠流经大名。
涉县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隅,纽连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七县(市)。东以青阳山、玉露岭、老爷山为界,与河北省武安市、磁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安阳县、林州市隔漳河、浊漳河相望;西以黄栌垴、大寨垴、马鞍山、黄花山、四幅眼垴为界,与山西省黎城县、平顺县相连;北界羊大垴、界牌山、左权岭、天晶垴,与山西省左权县接壤。是革命老区、红色圣地。境内文物保护单位达111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15处、市级28处、县级62处;有1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
涉县太行天路
涉县公元前206年(汉刘邦元年)立县,因涉水而名。东汉初改涉县为涉侯国,属魏郡。北魏曾先后并入临水、刈陵县。隋复置涉县,南宋时涉县被金所占,曾两次升为崇州。元初废州复县。1927年,涉县直属河南省政府。1937年,八路军挺进涉县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建立涉县抗日政府。1960年属邯郸市辖。
磁县
磁县是河北省的南大门,西依太行,北靠古赵,东临邺城,南接殷墟,踞中原腹地,漳河、滏阳河二条河流穿境而过,为晋、冀、鲁、豫四省通衢。磁县是赵都、殷都、邺都“三都”文化交汇地,磁州窑文化、仰韶文化、殷商文化、赵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朝文化都留有丰厚遗存,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是河北省第二文物大县。旅游景点有鼓楼、贺兰山、河北纸马、磁州窑博物馆等。
开河码头
磁县地区历史悠久,除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磁山村被发现外,讲武城村尚有龙山文化遗址。公元前16~前11世纪,“启氏”、“受氏”部落居此。磁县自公元222年设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因临滏水取名“临水县”,宋政和三年(1113)改为磁州,因地产磁石而得名“磁州”。1913年改为磁县。
邱县
邱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交汇区域,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县境四周与6县交界,东及东南与临西、馆陶接壤,西及西南与曲周相连,北与平乡、广宗、威县毗邻。邱县虽为小县,然自古被称为"形胜之地"。商周时即位居南北水陆交通要冲,黄河上古有大梁横水,史称巨桥,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在古城营乡南营村一带,破釜沉舟后以九战九捷解了赵王的巨鹿之围,成就了后来的巨鹿之战。这里曾是抗金的古战场,孙思邈也在这里行医济世,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高士许由,春秋战国时期帮助魏文侯的段干木,御史中丞孙维城等等。
邱县县名源于平丘山。《山海经》叙:"平丘在三桑东,爱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粗、甘华、百果所生。"《山海经校注》云:"其地望在国之东北方,颛顼葬其近,犹神丘,沃野、乐园之属。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丘县,隶东昌路。1993年8月4日,属邯郸市。1996年10月10日,“丘县”县名规范为“邱县”。
鸡泽县
鸡泽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北部靠西,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西及西南与永年县接壤,东及东南与曲周县交界,北与邢台市的南和县、平乡县为邻。鸡泽是九国诸侯同盟地、毛遂故里、毛苌和毛亨祖籍地和生长地、中国辣椒之乡、千年古县、一代伟人毛泽东祖籍地和毛姓氏族的发源地著称的县域行政区域。
毛遂文化园
鸡泽之名,最早见于史书《春秋经》,因百鸟栖息、水草丰美,“鸟栖奚旁意为鷄,水草相依名为泽”,故名“鸡泽”。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广平县为鸡泽县。1993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邯郸地区改为邯郸市,鸡泽县划归邯郸市管辖。
广平县
广平县,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部,太行山东麓海河平原的黑龙港流域,西及西北分别与成安县、肥乡县接壤,北与曲周县相望,南与魏县交界,东与馆陶县为邻。据清《广平县志》记载,顺治年间,广平境内河流纵横,苇荡丛生、荆山毓秀、千佛凌空,有时任广平知县高爽的“八景诗”为证。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中德生态示范城市。
今广平县地域,三国时期分属于魏国广平郡、魏郡。两晋时期分属于司州广平郡、魏郡。北魏时属相州。金大定七年(1167年),析魏县北部地区始置广平县,属河北西路洺州。《嘉靖广平府志》中提到,这个名字寄托了人们对统治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广泛地施以仁慈,公平地执行法律,从而使百姓能够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1993年,邯郸地、市合并为邯郸市,广平县由属邯郸地区合并到邯郸市。
馆陶县
馆陶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邯郸市东部。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临清市毗邻。是中国蛋鸡之乡、中国黄瓜之乡、中国黑陶艺术之乡、中国轻工轴承之乡、中国粮画之乡、中国漆画艺术之乡,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县、中国金融生态文明县、新中国60年发展中国最具投资环境县级城市、浙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特色农业(蛋鸡)十佳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富铬黑小麦种源基地、全国优质黄瓜生产基地示范县、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百强区县等荣誉称号。
馆陶是千年古县,赵王“在城(今冠县东古城)西北七里陶丘侧置馆,故名馆陶”,自西汉初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建国后,1949年,属邯郸专区;1952年,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1953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撤销馆陶县建制,并入冠县;1961年,恢复馆陶县,仍归山东省聊城专区领导;1965年,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93年7月,归属邯郸市管辖。
魏县
魏县,地处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南部。北邻广平县,西接成安县、临漳县,东与大名县相连,南临安阳县、内黄县、清丰县、南乐县。魏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北皋镇南刘岗刘氏家族墓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魏县故城墙遗址、吉祥寺遗址、大渡口玉皇遗址、观音寺遗址、白佛寺遗址、城隍庙遗址、张公瑾墓、崔东壁墓、沙口集王氏墓地、秦师石塔、二十八烈士公墓、裴香斋祠堂等。
魏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古禹贡时属冀州,夏为观户国,周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魏县”之名历史悠久,因资料匮乏,秦代前境域无从查考。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县,治所在于村(今大名县城北25里魏庄、祝村一带)。清属直隶大名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省魏县入大名、元城二县,属直隶冀南道。1940年6月复置魏县。1993年改属邯郸市至今。
曲周县
曲周县,地处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北部的太行山东麓海河平原的黑龙港流域。东接邱县、馆陶县,南邻广平、肥乡,西连永年、鸡泽,北依邢台市平乡。是中国天然色素产业基地、全国高端童车童玩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县级蔬菜育苗基地、全国科技小院发源地,被评为“中国生态鸡蛋之乡”,鸡蛋产品荣获“中国生态原产地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春秋时为晋曲梁地,因位于古曲梁边陲,故名曲周。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之名始有记载,1946年改称企之县,1949年恢复曲周县名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