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老县城九街十八巷——东街“兴隆店”的故事
童僖
这次给大家讲述永登老县城九街十八巷——东街“兴隆店”的故事。
许多人都知道,永登县老城区有九街十八巷,九街是:东街(今解放街)、西街(今和平街)、北街(今民主街)、南街(今胜利街)、营房街(今青年街)、草场街(今民乐街)、镇抚街(今独立街)、隍庙街(今人民街)、鲁府街(今新民巷)。
十八巷是:谭家巷(今北街粮站东侧)、石头巷(今民乐街西段占用,该巷已经消失)、十王庙巷(今友好街北端、幼儿园门前)、灯架楼巷(今民主街北段)、钟楼巷(今财政局北侧)、上巷子(今友好街)、倒退巷(今农行1号家属楼占用而消失不存在)、旧衙门巷(今新仓巷)、仓巷(今人民街)、后巷子(今新仓巷)、城巷子(今建军街)、旧县府巷(今人民街)、道巷(今建军街)、下巷子(今合作街)、三官庙巷(今健康巷)、小仓巷(今生产巷)、上东门巷(今劳动巷)、东门巷(今劳动巷)。
在永登旧县城东大街,全长450米(今解放街大十字至新华书店东墙、旧城东门)的核心地段,曾矗立着一座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商号——“兴隆裕”,人们更习惯称它“兴隆店”。它的版图横跨今永登影剧院、工会俱乐部、工会招待所、武汉商贸城等多地,观光电梯所在处是当年飘着酒香的酒坊铺面,往里走,二层木质楼房里藏着满室的点心香与清油醇,在解放前的岁月里,这里是永登商海中最耀眼的存在。
兴隆裕旧址(今武汉商贸城)
兴隆店的红火,离不开老板赵锡候的经营智慧。这位榆中籍商人精于商机捕捉,更懂用人之道。他深知商号要长久,离不开靠谱的“管家”,账房先生高峻(高星的祖父)便是他最得力的臂膀。赵锡候对高峻全然信任,将店内生意往来、款项收支、待人接物等大小事宜尽数交予。高峻也不负所托,十七岁进店从跑堂做起,六年时光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此后三十余年担任账房先生,算盘一响便分毫不差,为兴隆店的财务稳固立下汗马功劳。
而兴隆店的生意能覆盖清油、点心、食品、酒类等多个领域,且每样都做得风生水起,靠的不仅是管理,更有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就说酒类生意,店里有位“活招牌”——二账房先生张俊。这位来自中堡镇塘土湾村的才子,年少时因聪明机灵、踏实肯吃苦,从兴隆店的童工、学徒一步步被提拔。他不仅算盘打得又快又准,更是店里的资深品酒师,酒量惊人且喝酒不醉,每一批新酿的酒,经他品尝把关,口感与品质才有了保障。有这样的“品控专家”在,兴隆店的酒在当地口碑极佳,不少人专程来店里打酒,酒坊的生意常年红火。
彼时的兴隆店,不仅是生意场,更是当地人眼中的“好去处”。店里的点心用料实在、口感香甜,清油纯净无杂,每逢节庆,街坊邻里、周边乡邻都会来店里采购,铺面里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赵锡候还秉持慈善之心,时常施舍救助穷苦人家,这让兴隆店在百姓心中更添了几分分量。
赵锡候于民国十八年大饥荒时与高家、范家共同放赈饭救济逃荒要饭人员,在贫民百姓中留下了较好的影响。
民国时期兴隆店放赈饭
在那个“能做兴隆店,不做平番县”的年代,兴隆店的名声早已超越了普通商号。它不仅是永登东街的商业地标,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这里有掌柜的经营智慧,有伙计的勤恳付出,更有市井百姓的烟火气息,成为解放前永登商业繁荣的生动缩影。
解放后乃至进入1996至2006年代,兴隆店旧址所在的爱萍食业、武汉商贸城、城关小学、永登百货大楼是永登商贸繁华中心地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记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