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米作为千年古镇,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不仅是历史古镇,也是商贾重镇。近日,南昌市正积极推进洪都生活区、江纺老厂区、生米老街申报第七批江西省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扩充历史文化保护版图。如今,生米老街的改造已提上议程,老街改造方案、进度备受关注。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生米老街共有20处文物,包括3处区级文保、17处未定级文保。其中,明清时期建筑有14处,未来有望打造明清特色的文旅街。
生米老街的拱门
记者实探:多处危楼已经围挡 居民改造呼声高
位于红谷滩区的生米老街东至三清山大道、西至夹河、南至新余街、北至宜春大街,面积约900亩,包括马湖路、为民路、正街(胜利街)和后街(建设街),常住人口约2000人。
走在老街的麻石路上,眼前的建筑让人感觉仿佛穿越时空,一些民居已经贴上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牌,老街中几幢老房子格外显眼:部分危楼已被围挡,一些新住宅搭建好主体框架后被闲置,略显突兀。
老街中藏有多处庙宇,如五显庙、何公庙、雷神坛等众多充满传奇的古文化遗存。以五显庙为例,据民间传说,五显庙为东晋升平年间兴建,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
生米街道农文旅办工作人员熊小龙介绍,生米老街共有20处文物,唐氏宗祠、原新建法院、原新建县委办公楼3处为区级文物,另有17处未定级文保。其中,明清建筑14处。
74岁的唐人栩告诉记者,唐氏是这里的大姓,迁居此处已600多年,他的祖辈都生活在老街上。“以前的老街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是商铺,村民定期都会来这里赶集。涨水时,门口的壕沟都可以走商船。”记者注意到,老人所指的“壕沟”如今已是荒草丛生。唐人栩表示,“真希望可以尽快改造,让老街的人气旺起来。”居民陈女士对老街改造充满期待,“改造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来这旅游。”
据《新建县志》记载,相传许真君的仆夫许大由西山推米上街,行至街头,忽闻主人升天成仙,仰望云端,车覆于街头,遗米于地,后人称此镇为生米街。1951年5月至1961年3月期间,生米曾为原新建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2021年2月12日,南昌市决定将生米镇成建制从新建县(今新建区)划归红谷滩新区(今红谷滩区)管辖。
有关部门:已着手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陆续搬出生米老街,部分民居出现老化现象,老街亟待保护。
今年江西省两会期间,一则名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生米老街活化利用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到,作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特别是在南昌强省会战略框架内,生米老街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在都市传统开发模式下,有必要重新思考该片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今年5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此提案回复,结合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生米老街活化利用的建议,该厅将从加快开展街区划定和申报工作、加大街区保护利用、健全工作机制等三方面指导支持南昌市做好相关工作。其中还提到,加强对生米老街的保护修缮工作,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保护街巷空间格局、历史肌理、环境要素等,严格禁止“大拆大建、拆旧建新”;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米老街整体环境与风貌,使老街焕发新的活力。
改造最新进展如何?8月25日,生米街道办回复,红谷滩区政府已草拟了《南昌市红谷滩区生米老街提升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下设8个工作组。目前,实施方案处于征求意见环节。生米老街的保护与发展方案正在逐步完善。据悉,计划先行对原新建县老县委、县政府进行修缮,明确由红谷滩区文化广电旅游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生米街道作为实施单位,组织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等工作;项目总投资约360万元,计划于今年10月底修缮完工。
此外,有关部门已着手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
红谷滩区文旅局表示,正在编制的《红谷滩区文旅发展规划》将生米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列为重点规划内容,正在借鉴各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的案例,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生米老街的开发和发展路径,带动周边区域文旅产业发展。
生米老街将如何改?9月8日,记者联系到南昌市红谷滩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还在规划当中,后续有进展将联系媒体。生米街办相关负责人则称,早在几年前已经对当地文物建筑拍照留底,通过征集活动收集挖掘老街记忆,当地明清建筑较多,未来可能往明清风格文化街区打造。
专家建议:打造活态文化社区与文旅目的地
作为生米街道现存唯一能体现明清发展脉络的地段,老街被当地居民称作“生米之魂”。随着老街改造呼声日益强烈,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江西财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胡海胜表示,老街改造需要以运营前置思维来作整体规划,通过“整体+单体”联动式考量,结合各地文旅成功改造经验,以文旅业态为牵引性项目作为提升改造发展方向。生米老街要特别注重找准自身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根据生米老街地理位置及体量大小,他认为,生米老街可以参考大士院改造模式,结合传统赣派建筑特点,融入历史文化变迁和当地民俗风情,打造特色街区,外地游客自然会被吸引而来。此外,生米老街周边高楼林立,生米老街的郊区化场景仍应保留,以文旅产品业态作为当地消费“新引擎”。
此外,胡海胜还建议,协调各方共同参加生米老街保护利用工作。推动省属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和社会各级建筑保护组织参与老街改造。推进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升级,确定新入文物普查资源点列入保护单位名录,以投入专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保障修缮资金及时到位。对老街历史建筑、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提升老街整体环境与风貌,使老街焕发新的活力。
江西省文化名家、教授梅联华表示:“生米老街打造要和其他历史老街完全不同,可从改造、保护、活化三个方面切入。”他认为,生米老街的改造要以文化为魂、居民为本、创意为引,在保护老街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空间重构、业态更新、机制创新转化为活态文化社区与文旅目的地。
他认为,生米老街改造最重要的是“活态”,即将其改造为一个文化体验与社区共生的场景,居民继续在里面生活,街巷进行叙事性改造,如正街、后街的空间脉络,打造为一街一景一故事的游览动线。其次,将生米老街打造成为混合功能的有机城市更新,主要可分为文化核心区、生活服务区,文化核心区可布置老字号店铺、民俗馆,引入“前店后坊”模式;生活服务区可以保留赶集习俗,融入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赣剧演出,打造沉浸式体验,还原老街特色。他还建议,在老街内打造南昌民俗博物馆,同时结合非遗工坊。在改造过程中,尤其要避免拆旧建新、破坏性的开发,要防止静态博物馆化的倾向,最终实现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共赢。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