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平镇,远山含黛、薄雾氤氲。绵远河似碧玉丝带穿行其间,勾勒出灵秀图景。往昔矿区的轰鸣早已沉寂,如今只余溪涧潺潺、林鸟和鸣。当地村民以青山为卷、绿水为笔,在这片土地上,挥毫续写着“绿色转型”的时代新篇。
漫步清平镇街道,窄轨铁路如童话故事的引线,穿梭于糖果色的楼宇之间。山坡上,憨态可掬的矿工雕塑,向游人诉说着小镇的采矿往事。搭乘观光小火车,沿途经过摇曳的格桑花田、梦幻的七彩光隧和欢快的主题乐园,最终抵达焕然新生的“矿工创业社区”。
步入“850矿工”主题民宿,矿车、轨道与十字镐等老物件错落陈列,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机器轰鸣的年代。餐厅里,“矿工餐”“矿工馒头”等特色菜肴飘香,让游客在舌尖上触摸历史的温度。这种工业遗产与文旅体验的有机融合,既守护了历史记忆,又创新了文旅体验模式。
谢芬昌曾是矿工的家属 ,如今已成为这家民宿的主人。2017年,清平镇矿井关停后,她积极抓住转型契机,响应政策投身旅游业。如今,她的民宿在旺季一房难求,凭借沉浸式的矿工文化再现与优质的服务,不仅赢得游客口碑,更探索出一条“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群山环抱的清平镇,坐落在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九顶山自然保护区与大熊猫国家公园怀抱之中,四季美景如画。然而8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被矿尘笼罩的工业小镇,上万名矿工在此谋生,机器轰鸣终日不息。与镇上大多数居民一样,王远芳的人生也曾与矿山紧密相连。“那时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到处都是灰尘,与现在蓝天白云截然相反。”她回忆道。
乘着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春风,清平镇果断关停矿井,开启生态修复工程,并逐步向旅游业转型,彻底告别了“矿业经济”的历史。曾经依赖矿山的王远芳一家,将老宅改造成特色民宿。每到盛夏,慕名而来的游客让他们的客房供不应求。
“现在每天推开窗就是绿水青山,接待八方游客的满足感,远比当年丈夫下井挖矿更让人安心。”在王远芳看来,这场转型不仅带来了产业升级,更让无数矿工家庭找到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清平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升级。通过打造萤飞谷生态秘境、复古观光小火车、滨水休闲长廊等特色景点,结合泥石流遗址公园的地质教育和羌汉文化、矿工文化等主题民俗体验,构建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了“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华丽蜕变,并跻身国家AAAA级景区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目前,全镇已有2000余名群众投身旅游服务业,发展农家乐、民宿200多家,年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超1万人次。2025年,该镇旅游总收入预计突破6000万元。
当前,绵竹市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号角已经吹响。清平镇正以创新理念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在现有生态旅游基础上,将加快建设清平门户集散中心,同步实施“萤飞天地”“九曲花海”等项目,完善旅游接待设施配套,构建“一轴两带三谷多节点”的旅游体验廊道。通过对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品质提升,结合亲子萌宠乐园等互动体验项目,特别是对萤飞谷的沉浸式改造,形成“春赏花、夏戏水、秋观林、冬玩雪”四季全时旅游体验,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绘就生态富民的美好画卷。
周韵 牟文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