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上改造后的茶馆。
市集上人流如织。
青石板路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两侧老墙斑驳,艺术壁画与古老建筑相映成趣。顺巷道往深处走去,天池别院隐于市井。院内,咖啡机嗡鸣细碎,香气漫窗而出。初秋的清晨,西门街渐渐苏醒,游客端着相机穿行其间,捕捉这条老街的宁静光景。
西门街片区是曲靖老城绵延600余年的鲜活记忆。这个占地0.56平方公里的古老街区,有着2000余处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房屋建筑,完整保留了始建时的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由于基础设施老化、业态低端同质,片区发展一度陷入停滞,45%以上的房屋破损严重,人口持续外流,只剩下老人守着日渐破落的老街。
2024年,麒麟区以政府引领、社会投入、群众参与的新模式,像绣花一样精细推进老城改造,实现了老街焕新、商家增收、居民受益的多赢局面。
微改造唤醒沉睡老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曲靖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注重保护城市遗产,保留文化基因,赓续历史文脉。
“改造前,我们开展了4轮全覆盖民意调查,片区居民对保护性开发的支持率达99.8%。”麒麟区寥廓街道党工委书记、西门街片区保护与开发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展轼介绍,市、区两级遵循群众意愿,放弃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粗放模式,确定了微改造、精雕琢、慢生长、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思路。
走在西门街片区,糖行街、芭蕉巷等“四街四巷”已完成地下管网改造、地面石板铺设和地上美化亮化,新建雨污、强弱电、燃气、消防等地下综合管廊5.2公里,通信线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为后续社会资本的投入奠定了基础,而这些投入将通过资产盘活、公共设施收益以及文创开发等方式逐步回收。
“我们按照‘一户一方案、一街一特色’的原则,指导改造主体制定方案,既保留历史风貌,又充分尊重设计创意。”展轼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24年以来,片区累计吸引78家中小企业、141家个体工商户入驻,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2亿元,完成赵樾故居、陈家大院、黄家大院等37个院落和290户群众房屋的修缮改造。目前,正在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对3个大型连片地块、54个小区块、13个明清风格大院、900余户民房进行更新改造。
曾经沉寂的城市角落,蝶变为古韵与新景交融、历史与时尚相汇的“城市会客厅”。灯火可亲,笑语盈巷,老街重现的不只是往日熙攘,更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人间温度。
新业态涌动产业梦
修葺一新的天池别院,被命名为“麒麟文旅新空间”。负责人汤凌介绍,天池别院前身为黄家大院,改造后保留老建筑的文化底蕴,在引入咖啡与茶饮等新业态的基础上,还开辟出一片阅读区,让这座老宅既飘书香,也漫茶香,承载起文化交流的新功能。
像汤凌这样拥抱变化、扎根传统的创业者还有很多。无论外来青年,还是本地居民,都选择在这条老街上,用创意和热忱唤醒沉睡的院落。
源于对咖啡的热爱,周镜坤在糖行街租下一方院落。在这里,他将中药与茶饮巧妙相融,用香囊挂件延续文化脉络,使老店焕发生机。还有人将老宅改造成独立书店,在院落中开办手作工作室,把临街旧屋打造成融合本地特色的创意餐厅……一砖一瓦背后,是一个个生动的老街创业故事。
在西门街片区,新兴业态从改造前的不足10家增至88家,目前每月新增数超过10家,形成了百年老店、精致小店、潮流新店“百花齐放”的场景。糖行街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慢生活休闲体验街区和省级旅游文化休闲街区。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片区挖掘老街历史文化资源,建成老城民俗文化展览馆,打造烙画、陶艺、舞龙狮、洞经音乐4个非遗传承平台,每年举办文创市集、庭院展演、非遗表演等各类活动超50场次,提供“老街巷、新玩法、慢生活”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如今日均吸引游客约1万人次,年均带动消费3000万元以上。
人气带来商机,更激活了发展动能。辖区创业实体数达391户,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900余个,群众房租收益上涨5倍以上,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从60万元增至130万元,实现了城市老街区向发展“新引擎”的华丽蜕变。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老街迎来一天中最喧闹的时刻。糖行街两侧,暖黄的灯光次第亮起,游客与市民悠闲穿梭于精致小店与潮流空间之间,笑语盈盈,人影流动。曾经沉寂的老街,此刻升腾起温暖的市井气息。
新治理焕发全域生机
商户、住户、游客的大量涌入,给西门街片区带来了治理上的新课题。
面对新挑战,麒麟区组建片区专职城市管理及综合执法分队,整合执法事权,全面提升片区管理水平。同时,“每周二民情恳谈”机制收集群众意见,切实帮助解决问题,并组建“老城义警”队伍,常态化开展日巡夜查、政策宣传等工作,将治理触角延伸至街巷深处。
不仅依靠政府引导,片区还激发商户自主活力。成立社区商户联盟,引导商户自发制定诚信经营标准、组织街区促销活动,避免恶性竞争和同质竞争,构建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如今走在西门街上,执法队员在青石板路上从容疏导人流,民情恳谈会上干群畅聊声声入耳,商户联盟每月开展议事,从精细管理到居民共治,再到行业自律,以多元融合书写片区的温暖蜕变。
西门街片区的成功实践,正持续释放其示范效应,逐步推广至曲靖更广阔的城乡更新实践中。
马龙区土瓜冲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社区成立合作社,向农户租赁77间闲置老旧房屋进行改造,流转1000亩低效土地连片种植金丝皇菊、绣球花。企业按照“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的思路,改造旅居房37间、经营用房40间,让“空心村”变为网红村。
沾益区红瓦房村保留百年古树、红瓦民居等乡愁元素,对386间传统民居摸底整合、分类分批改造,打造集健康养老、特色餐饮、水果采摘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居产品。
通过“腾笼换鸟”“旧厂新用”等创新实践,麒麟区让闲置资产焕发新生。重机印象创意园“修旧如旧”,让工业风骨与现代潮流奇妙共生;张三口立交从“堵心之地”,蝶变为城市经济新增长极。
老街不老,历久弥新。从西门街的烟火重燃,到乡村院落的活力再现,曲靖市以全域视野盘活城市存量资源,以微改造重塑老街新形态,让沉淀的历史成为城市走向未来的深厚底气。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隋鑫 徐嵩钦 文/图
编辑:蔡飞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