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一阵秋风秋雨的萧瑟中,我和朋友来到大名鼎鼎的重庆北站乘车。
重庆北站
虽然已经过了暑期旅游旺季,但作为重庆曾经最大的火车站(现在这个名号已被重庆东站“夺”走了),这里依然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在春运、暑期等出行高峰时期,重庆北站的热闹场景。
重庆北站最初建设时,规模并不大。2000年12月16日,渝怀铁路开工建设。为了满足渝怀铁路的货运需求,2003年,重庆北站破土开工,按三等站标准建设,作为渝怀铁路的附属设施。规模为4台8线,设1座侧式站台和3座岛式站台,站房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最高可聚集5000人。
站内场景
那时候,重庆北站的名字还叫龙头寺火车站。那么,龙头寺在哪里,有何来历?
龙头寺,隐于渝北区喧嚣街市之侧,其名源于山势如龙,昂首向天。当地老者口耳相传:昔日山上古木参天,寺庙香火缭绕,“龙首”朝向渝中区朝天门,半山腰十数棵参天古树状若“龙眉”。每逢春夏大雨,树木摇曳,恍若神龙呼风唤雨。
在这片被现代建筑包围的土地上,一个古老的传说依然在城市的脉搏中跳动。
寺庙起源已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现任住持大师坦言:“龙头寺究竟是哪年修建的,没有准确的文史记载。”民间传说,声称寺庙已有千年历史。但出土佛像上的铭文,将寺庙历史追溯到明朝正德16年(1506年),距今五百余年。
龙头寺
这种口述史与文字考据之间的张力,正是这座古寺神秘魅力的组成部分。
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龙头寺里那口“龙水”井。
每逢干旱,四方乡民前来求雨,奇异的是大旱之年此井从不枯竭,水质清凉微甜。传说此为龙洗澡嬉戏之处,赋予了普通井水非凡意义。直到近年城市建设者勘探发现,井下竟有一条阴河直通朝天门,才以科学解释了神话。
历史的层积在龙头寺留下了多重印记。
碑序记载,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治部曾驻扎在这里。山下隐藏着“C”形防空洞,当地人称为“飞机洞”,可容纳两三百人,是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军轰炸而挖掘的遗迹。
这些实物见证着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国家危难时期的庇护所,默默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坚韧。
龙头寺
2010年1月1日,重庆龙头寺公园正式开园,成为全市最大的公园。这不是简单的土地开发利用,而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对话。
公园设计巧妙融合了科普教育功能:300米长的科普艺术浮雕长廊从四大发明延伸到神舟七号,展现中国科技发展史诗;“院士林”传播科技文化;湖泊湿地形成生态水循环系统;甚至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公园设施。
这座免费开放的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常去之地。
人们绕湖漫步于四季鲜花大道,在都市喧嚣中寻觅片刻宁静。曾经求雨祈福的场所,如今变为普及科学知识的天地;昔日躲避战乱的防空洞,上方已是孩童嬉戏的草坪。
龙头寺公园
功能嬗变背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延续。
2003年,当重庆北站最初命名为龙头寺火车站时,这一古老地名融入现代交通网络。
从此,龙头寺不仅是地理名称,更成为重庆北部的交通枢纽和城市意象。每天数以万计的旅客通过这个冠以古寺名称的车站抵达重庆,他们或许不知道龙头寺的传说,但这个名字已然成为他们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之一。
站在今日龙头寺公园眺望,现代建筑鳞次栉比,轨道交通穿梭往来。然而在那片绿意盎然的公园深处,古寺依然安静屹立,井水依然清凉甘甜。
科技与传统在此和谐共存,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对话。
公园入口处的浮雕长廊展示着从四大发明到神舟七号的科技史诗,而古寺中明代佛像默然凝视这一切变迁。
龙头寺的演变史,恰是重庆城市发展的微缩景观。从民间传说到科学探求,从战争避难到和平休闲,从宗教祭祀到科普教育,这片土地的功能不断嬗变,但其作为人们精神寄托之地的本质却始终未变。
从古至今,现代化从来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取代,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城市进步,也不是单纯消灭记忆,而是在新时代重新诠释旧价值。
每当夕阳西下,市民在龙头寺公园漫步,孩子们在浮雕前学习科学知识,老人在古树下追忆往昔。这一刻,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传说、历史与未来完成了完美融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