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园中园”模式 打造“濑乡圣境”:推动鹿邑文旅从过境地向目的地升级的战略研究
核心提示:太清宫周边旅游配套设施严重缺失,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住宿断层、服务缺失、消费乏力等问题凸显,仅依靠景区内部提升难以解决根本矛盾。必须采取区域协同、系统再造的模式,对太清宫周边进行整体性规划、一体化开发和专业化运营。
鹿邑,作为老子故里、道源祖庭与李姓祖源,坐拥独一无二的文化顶级IP,却长期受困于核心景区业态单一、体验匮乏、留客能力弱的发展窠臼。“十五五”时期,将文化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已成为我县文旅破局升级的核心使命。
本专题研究直面太清宫周边环境混杂、配套空白、消费乏力的现状痛点,创新提出打造“园中园”式「濑乡圣境」的战略构想。通过借鉴成功经验,规划“内园文化朝圣+外园休闲消费”的双圈模式,旨在破解保护与开发矛盾,丰富体验内容,延长游客停留,促进二次消费,彻底推动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战略性转型。
该项目以5A级景区创建为引领,不仅是太清宫周边环境整治和业态升级的关键抓手,更将成为构建老子文化体验新高地、引领鹿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背景与必要性
鹿邑作为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IP资源,太清宫作为河南省老子元典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当前存在的周边环境杂乱、业态单一、文化体验不深、过境交通干扰、游客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借鉴乌镇“东栅+西栅”的封闭运营与开放式休闲结合模式,新密溱洧水城、洛阳洛邑古城的沉浸式文化场景构建经验,以及肇庆宋城、古北水镇等项目的成功路径,鹿邑亟需通过系统规划、空间重组和业态升级,打造一个集文化朝圣、深度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目的地——“濑乡圣境”(暂定名)。该项目不仅是创建5A级景区的核心抓手,更是推动鹿邑文旅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
二、现状与差距:太清宫景区发展瓶颈已成为创建5A的核心制约
作为老子故里旅游区的核心引擎,太清宫景区的发展现状与其世界级文化IP地位严重不匹配,其周边区域的短板已成为制约鹿邑文旅产业升级和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最大瓶颈。
(一)环境混杂,核心项目落地难
景区与太清宫镇政府驻地混杂,外围被大量未经规划的民房、商铺包围,导致居民生活与旅游观光流线交织,环境品质低下。这一现状直接导致批复多年的太清宫考古遗址公园和规划中的曲仁里文化街区等核心项目,因拆迁问题迟迟无法动工建设,规划蓝图难以落地。
(二)交通无序,安全隐患与管理隐患突出
景区主入口紧邻车流量巨大的紫气大道,游客往返太清宫与老子文化广场需穿越社会车辆疾驰的公路,人车混行,安全隐患突出。同时,过境交通对景区静谧、庄严的文化氛围造成严重干扰。
(三)配套空白,产业根基极其薄弱
对比国内同类景区,太清宫周边旅游配套几近于无,严重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
1.住宿断层:区域周边无一家中高端酒店或精品民宿,过夜游客基本为零,与淮阳太昊陵周边形成的成熟民宿集群相比差距巨大,直接导致消费链断裂。
2.服务缺失:作为开放20年的景区,至今未有功能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周边二次消费场所、品牌餐饮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全面空白。
3.消费乏力:景区业态多以香烛和低端纪念品零售为主,文创产品开发滞后。2025年“五一”假期数据显示,老子故里旅游区人均消费(含门票)仅28.8元,“门票经济”特征明显,文化IP价值远未转化为消费动能。
上述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环境问题”,更是深层次的“发展模式困境”。它表明,仅依靠景区内部提升无法解决根本矛盾,必须通过区域协同、系统再造的模式,对太清宫周边进行整体性规划、一体化开发和专业化运营。因此,实施以“园中园”为发展框架的“濑乡圣境”项目,对上述痛点进行精准破解,已不是“锦上添花”的选择题,而是“破局突围”、成功创建5A、推动鹿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定位
全球老子文化朝圣首站、中原道家文化体验胜地、豫东文旅融合示范区。
(二)目标
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过夜游客占比提升至3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较“十四五”末期实现翻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四、核心规划:“园中园”双圈结构
借鉴“园中园”模式,构建“内园·文化朝圣”与“外园·休闲消费”双圈层结构,实现“核心吸引+外围留客”的功能互补。
(一)内园:文化朝圣体验圈
特点:封闭式管理,联票制。
范围:太清宫景区、中华李姓文化园(李氏大宗祠)、太清宫省级考古遗址文化公园。
策略:
1.实行封闭式管理(最低要求确保机动车辆不得在区域内随意穿行),提升游览品质与安全性;
2.整合三大景点,推出“老子文化联票”,提升单客价值;
3.开展深度文化体验项目:如晨钟暮鼓仪式、《道德经》诵读、道家礼仪体验、道医养生、考古研学等。
(二)外园:休闲消费活力圈
特点:开放式运营,免费入园。
范围:问礼大道以东至经纬路(太清中心小学),老子文化广场以北至涡河南岸。
规划理念:以《史记》所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为历史原点,整合“濑乡”“谷阳”等历史地理层级,秉承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将生态修复、绿色建筑与园林景观深度融合,构建一个集老子圣迹朝觐、李姓祖庭寻根、道家文化体验、养生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项目不仅是对古迹的修复,更是对老子时代生活场景与文化气象的全景式再现。
五、重点项目:打造消费承接地与活力引爆点
(一)曲仁里文化街区·李家老街
位置:中华李姓文化园南至紫气大道。
定位:天下李姓寻根谒祖的宗祠文化街与豫东民俗生活体验地。
内容:街巷建筑格局复原春秋战国至汉唐风貌,开设神道、族谱文化展示馆。汇聚豫东传统名吃、老字号作坊(如宋河酒坊、鹿邑草编、观堂麻片),定期举办姓氏文化交流节、民俗庙会,营造“老子故里,李家祖巷”的活态烟火气。
(二)谷阳故城遗址街区
位置:老子文化广场西侧。
定位:再现东晋初年县治风貌的活态历史古城与儒道文化沉浸体验地。
1.陆域·故城:建筑深度还原魏晋风貌,以县署、谯楼、戍垒、清谈馆、水岸市集、侨民坊、官营手工业作坊等特色业态,汇聚魏晋主题餐饮(如谷阳官厨、士卒灶)为核心,打造活态的历史生活场景。游客可身着汉服,体验县衙点卯、投壶射箭、手作研学,营造“东晋迁治所,百年谷阳城”的活态历史画卷。
2.水域·演艺:以鹿叶运河为轴,打造两岸亲水茶肆、栈道、水面剧场等业态。白天,游客可沿岸茶肆、酒家、亲水步道上驻足观赏游玩。夜间,打造大型行进式水上实景演出如《梦回谷阳》,运用灯光、全息投影、水幕、船只等科技艺术手段,游客乘船夜游,实现“船在剧中走,人在画中游”的全身心沉浸。
此举将静态的历史参观升级为动态的水陆穿越之旅,使整个区域成为一个昼夜不息、活色生香的超级文化体验场。
(三)隐山溯迹园
位置:太清宫西南侧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区内。
定位:整个圣境的考古遗址核心与历史精神地标。
内容:核心是通过生态修复,再现史籍所载“灵溪池—濑水—隐山”地理格局。
1.灵溪池:开挖恢复,池中植莲,象征“濂溪理学”源流,池畔复建“濑乡亭”。
2.古濑水:对濑乡沟进行生态化景观改造,打造“濑水溯源”文化水道。
3.陈抟炼丹处:利用池泥堆筑山体,于山顶建“希夷亭”(陈抟号希夷先生),陈列其先天图、睡功等文化成就。
4.厉国西城墙:科学复原厉国城墙残段,结合出土文物复制品,设立“厉国遗址展示廊”,清晰标识其在商周史研究及老子诞生地考证中的重要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四)祖庭养生民宿集群
位置:太清宫考古遗址公园北侧。
定位:深度融合道家养生哲学的高端静修度假目的地。
内容:摒弃传统民宿概念,打造“道意居”主题养生院落群。每处院落以一味中药或道家理念(如“虚静”“守拙”)命名。提供道家膳食工坊、太极晨练场、针灸推拿馆、古籍抄经室及定制化“辟谷”、“导引”课程,让游客在身心调适中感悟道家生命智慧。
(五)道家艺术博物馆
位置:文化创意孵化园内。
定位:收藏、研究、展示全球道家道教艺术精品的现代化馆舍。
内容:常设展区包括“道家经典版本馆”、“历代老子造像馆”、“道教法器物馆”。核心亮点为数字《道德经》环球艺术展,通过互动屏幕展示全球不同语言、艺术形式诠释的《道德经》,凸显其世界性影响。
(六)涡河古河道考古展示区
位置:中华李姓文化园北侧。
定位:实证老子诞生地地理格局的权威考古遗址与沉浸式历史环境展示区。
内容:依托考古发现的涡河古河道遗址,通过科学保护、生态复原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生动还原《水经注》所载“涡水又北,径老子庙东”的历史原境,为老子诞生于“曲涡间”提供不可撼动的地理铁证。
1.故道遗址展示:对发掘确认的南北向古河道断面及相关遗迹进行原状保护与覆盖展示,结合精准的解说系统,直观揭示涡河改道历史,清晰标注其与太清宫、李母庙的原始空间关系。
2.“曲涡间”场景再现:利用生态水系和景观设计,模拟再现“曲涡”地貌特征,并通过AR技术,虚拟重现古代涡河舟楫往来的景象,以及北宋真宗皇帝御驾离开太清宫后渡河东去亳州的历史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北宋时代太清宫的地理环境。
3.历史地理研学中心:设立专题展陈,系统展示涡河改道的考古过程、文献记载与科学结论,将其打造为研究老子生地地理、水利变迁与历史环境的核心研学基地。
(七)道源森林
位置:太清宫后千亩森林公园。
定位:都市之外的生态绿肺与自然道场。
内容:以休闲、亲子、研学、悟道、养生、静修为主题,林间设置“五千言”步道(刻《道德经》全文于沿途石上)、冥想平台、户外太极广场。举办森林音乐会、自然教育研学、“九层之台”重阳登高节等活动,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八)游客中心与生态停车场
位置:东赵楼北、鹿叶运河南、问礼大道东。
定位:绿色、智慧、高效的综合服务枢纽,游客进入景区的主要通道(停车场—谷阳古城文化街区—老子文化广场—太清宫等)。
内容:建筑风格与古城风貌协调,采用生态植草沟、光伏顶棚等技术。提供AR智能导览眼镜租赁、一站式票务预约、文化行李寄存服务,并作为电瓶车、共享单车与东关旅游集散中心的驳站。
六、交通优化与空间重塑
(一)封闭管理+外环疏导
1.封闭核心区,社会车辆通过卫真路东延、太康路(建议更名为“谷水路”)绕行;
2.内部推行电瓶车、自行车慢行系统,营造静谧文化氛围。
(二)文化路名改造
将原老子文化产业园区内规划的太康路、经纬路等道路,更名为与老子生地历史地理文化坐标相关的路名,如“厉乡路”“濑水路”灵溪路”“谷水路”等,全面增强区域的文化沉浸感与主题特色。
七、业态提升与消费场景设计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重点在外园布局消费节点:
吃:李家老街、谷阳故城特色小吃、道家斋菜馆、文化主题餐厅;
住:祖庭养生民宿、文化酒店、研学营地;
行:景区接驳车、文化驿站、骑行绿道;
游:生态水系夜游、博物馆参观、森林公园漫步;
购:文创商品、道家法器、经典典籍、非遗产品;
娱:实景演出《老子传奇》、道德经抄经体验、道家音乐表演。
八、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
一期:完成封闭管理、路网改造、游客中心建设;
二期:推进外园重点项目落地,如李家老街、隐山溯迹园等项目;
三期:完善业态运营,打造夜间经济、节事IP。
(二)运营模式
成立“濑乡圣境”运营公司”,引入专业文旅运营商合作;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模式。
(三)品牌营销
打造“老子祭典”“益寿母亲节”“国际道家论坛”“全球李氏寻根大会”等IP活动;
对接河南文旅,联动周边市县,积极融入“华夏文明探源之旅”“老家河南寻根之旅”线路。
九、结语
“濑乡圣境”项目通过“园中园”模式,既保护了核心文化遗产的庄严性,又拓展了文化消费的体验空间,符合当前文旅融合、场景营造、产业延伸的发展趋势。该项目实施后,将极大提升鹿邑文旅的品牌影响力与经济效益,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新标杆。
(文/七台八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