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自雪域高原,奔腾万里入海流。这也是一条奔腾万年的文化之源,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盛大开幕,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象征着这条万年江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度对话。
酷暑已退,江风微凉,武汉长江两岸江滩,华灯初上,人潮涌动,只为见证这场文化艺术盛宴。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4000架无人机在夜空勾勒出长江三峡的峻峭轮廓,“数智编钟”与交响乐交织的《长江四季》在江畔回荡。这场艺术盛宴不仅展现了湖北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彰显了湖北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就。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举办,对于宣传长江文化、打造长江文化高地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季展示了长江文化的魅力,开幕式围绕“人民母亲河”“生态长江”“文化长江”“开放长江”“长江新时代”五大主题,依托壮观的自然江景搭建临水舞台,多彩的文艺演出穿插烟花表演、两江四岸灯光秀和无人机编队表演等,为观众呈现出“江岸—江面—天际”三维交融的视觉体验。艺术季推动了文化交流互鉴,开幕式上,来自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加拿大的五大洲艺术家联袂唱响世界文明交流的“大河交响曲”。歌曲、舞蹈、器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让大家沉浸式感受荆楚文化的悠久灿烂、长江文化的厚重多姿以及大河文明的多元共生。艺术季促进了文化创新表达,由武汉音乐学院开发的“数智编钟”亮相舞台,全方位还原古代编钟演奏的真实场景,实现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跨时空对话。荆楚风情创演秀《激情“神武峡”》,以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为音乐主线,创造性融合神农架梆鼓、武当太极、土家歌舞等传统元素,与街舞、说唱等现代表演形式碰撞。
湖北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键之地。长江在湖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创新,无不彰显着这条大江的文化力量。从考古学角度看,湖北是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约200万年前的建始人、约100万年前的郧县人等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代表。楚文化更是湖北长江文化的璀璨明珠,其青铜冶铸、漆器工艺、老庄哲学、屈宋文学等成就,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湖北长江文化还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荆楚文化蕴含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以及“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特质在长江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彰显了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湖北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做出了多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北确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划定了全部国保、省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湖北优化博物馆布局,登记备案博物馆共238家,实现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致力于遗址保护与展示相融合,使遗址公园和博物院“常看常新”。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运用多媒体、沉浸式AR等技术手段,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深化研究阐释,湖北开展全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形成了《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报告》等成果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统筹编制《湖北省长江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湖北还与武汉大学共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开展“人类起源”“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等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
长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大河文化的重要代表。要让长江文化走出去,得到更多的共识,湖北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如持续开展类似“让世界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赴海外开展长江文化宣传推介,向世界展示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湖北文物多次赴海外展出,如2024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就是很好的尝试。二是深化科技创新赋能,利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高精度复制、三维建模、智能监测等,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三是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如利用AR技术重现古代战场,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厚重。四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依托荆楚文旅资源和人文风景,做好文旅与经济融合,完善配套设施,用产业体系发展打通旅游品牌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脉络。五是大力培育体现长江文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加强青少年教育培养,让长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明月(湖北武汉)
图源:湖北文旅
责编:丁楚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