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水磨沟区八道湾的天山明月城·丝路有戏沉浸式演艺街区中心广场上,63岁的王建国恍惚间仿佛听见时空交错的声音。“以前这里整天响着机器的轰鸣,如今飘荡的是音乐和游客的欢笑。”他说。
这片85亩的土地,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见证了一场从荒山到工业区,再到文旅新地标的华丽蜕变。“丝路有戏”项目,不仅成功盘活316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更探索出一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的产业变革写下生动注脚。
荒滩崛起:工业时代的序曲
八道湾,曾是乌鲁木齐北郊一片被风沙主宰的荒滩。“风吹石头跑,没人愿意来。”附近老居民张智回忆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这片土地迎来第一次重生。机器的轰鸣取代风声,林立的厂房为荒芜注入了活力。依托地下丰富的煤矿资源,八道湾逐步发展成为乌鲁木齐重要的工业基地,“二粱煤”名声在外,煤炭开采成为经济支柱。
“那时上下班人络绎不绝。”张智说。2000年,约有800名产业工人在此奋斗。这些粗放却坚实的开端,为区域发展打下基础,完成从“无”到“有”的原始积累。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传统工业面临严峻挑战。设备老化、订单减少,这里光环逐渐褪色。2015年,工业区仅维持300个就业岗位,衰退迹象已现。
“眼看着厂子一个个关,心里不是滋味。”八道湾工业区下岗工人刘毅说。到2023年,就业岗位不足50个,园区沉寂,只留下一代人的工业记忆。
焕新重生:文旅转型的创新实践
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工业遗存焕发新生,成为摆在水磨沟区面前的时代课题。
答案,藏在“丝路有戏”这四个字里。
王建国时常带着外孙来街区游玩。小孙子喜欢看《胡姬酒肆》演出,而王建国则更爱给孙子讲“爷爷记忆里八道湾的故事”。三代人的记忆、两种产业形态,在“丝路有戏”实现了奇妙的交融。
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通过对闲置厂房的功能置换与综合整治,完善设施、修缮建筑、融入多元演艺,打造出集风情市井体验与丝路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场景。
这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一次彻底的产业基因重组。项目严格遵循“历史真实为基、文化再现为核、科技赋能为翼、沉浸互动为径”的理念,为旧厂房的“铁骨”注入新业态的“灵魂”。
“我们希望游客不是‘看’历史,而是‘走进’历史。”“丝路有戏”项目总导演马波道出转型核心。
经过专业评估原厂房的区位价值后,项目最终确定了沉浸式文旅的发展方向,打造一条主题文化街,构建“6个核心沉浸场+8个独立主题演艺”的演艺矩阵,形成一个集沉浸式演艺、文化体验和多业态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街区,360度沉浸式互动的演艺空间。
转型效果立竿见影,“丝路有戏”在不到半年时间内,直接创造6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就业超1000人,实现就业“V型反弹”。
创新同样体现在运营模式中。“我们分阶段投资,优先建设能快速产生现金流的商业配套。”新疆创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说:“就像先装上‘造血’器官,再反哺核心演艺区。”收益来源多元,涵盖门票、租金、IP授权与政府补贴,为项目稳健运营提供保障。
沉浸体验:内容与运营的双重革新
在“丝路有戏”,每一处体验都经过精心设计。项目引入“全触点管理”模式,将游客动线细化为20个关键触点,从入园到互动、消费,各环节均有标准化服务流程。
“从走进‘丝路有戏’的第一步起,就让游客感受到被重视。”“丝路有戏”项目负责人王观说。
文化在这里真正“活”了起来,游客可与“古代士兵”谈古论今,与“文人墨客”对飞花令,丝路历史通过艺术化表达重焕生机。
“仿佛走进丝路盛世,是一次穿越古今的别样之旅。”游客尤欢赞叹道。
街区每日轮番上演“千年之约”“历史足迹”“盛世传丝”等剧目,融合声光电现代技术,营造出沉浸式幻境。
“跟着演员起舞,愉悦的氛围会传染。”广东游客林晓欢分享道。
内容的持续更新保障了项目吸引力,“丝路有戏”项目总导演马波说:“每年更新节目,每三年一次重大升级,希望游客每次来都有新发现。”
张磊说:“自2025年初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1300万元,既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如今,这片土地上回荡的不再是机器的轰鸣声,而是跨越千年的丝路乐章和八方游客的欢笑。八道湾的变迁不仅是产业更迭的缩影,更成为水磨沟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八道湾的转型故事才刚刚开始。“丝路有戏”的成功,证明传统产业区升级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未来,水磨沟区将继续坚持“文旅+消费+百业”发展理念,持续推出新玩法、新场景、新业态,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破壁出圈,为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