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承载着铁血与忠魂的“杨靖宇支队战旗”归荣故里,回到英雄曾浴血奋战的黑土地。
上午,护送战旗的车队缓缓驶过长春市承载特殊历史记忆的街区,新民大街与人民大街两侧的历史建筑,这些历史的见证者,洗尽岁月尘埃,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英雄旗帜的归来。
新民大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长廊
作为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两侧矗立着众多镌刻时代印记的历史建筑。它们既见证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过往,也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普及、医疗发展与科研进步的历程,如今更因新增的文化设施焕发别样生机。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图片/房友良
昔日的殖民统治象征,如今成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学楼。
古朴建筑与现代设施交相辉映,书声取代往昔喧嚣,化作孕育未来、追寻真理的科学殿堂。
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
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 资料图
拆墙透绿后伪满洲国军事部与伪满洲国国务院航拍图
紧邻伪满国务院旧址,曾是伪满洲国的军事重地,现成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变身为守护民众生命健康的“白色港湾”。
伪满洲国交通部、经济部、司法部旧址
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 资料图
图为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
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 资料图
图为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
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 资料图
图为拆墙透绿后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
三座伪满洲国旧址,均已成为吉林大学教学场所,在学术研讨与思想碰撞中实现功能新生,延续着城市的文化传承。
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
图为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
作为新民大街上重要的历史建筑遗存,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历史背景,为街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增添了关键一笔,如今也纳入历史文化展示体系,供公众探寻过往。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
由长春日报社旧址改建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坐落新民大街,与周边历史建筑形成呼应,系统呈现长春从近代到当代的发展变迁,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同时,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等多个伪满时期建筑内均开放展览厅,通过实物、史料与影像,让公众直观感受建筑背后的历史沉浮。
今年7月5日,这条百年老街完成华丽蝶变、焕新开街。通过拆除围墙、空间退让、景观提升等改造,沿街13个院落实现从“生人勿进”到“推门即景”的转变,让历史真正“活”在市民身边。
如今,这里已经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近代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
人民大街:城市原点焕发新生机
战旗车队途经人民广场,这座始建于1932年的城市“原点”,如今以全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今年7月20日,时隔22年,人民广场重新对市民开放。如今的人民广场,地铁1号线直达,“人民咖啡馆”品牌入驻,夏日里10万多株花卉随风摇曳,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
9月14日,这座开放的广场,因英雄战旗的到访,镌刻下新的印记。
战旗车队环绕人民广场,在众多承载历史的建筑间行进。当车队经过广场南侧时,几座历经沧桑的建筑静静矗立,在此刻形成历史性的同框。
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总行旧址
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总行旧址 资料图片
在人民广场的西北角,则坐落着广场周边最有知名度的一座建筑——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总行旧址。
作为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中心,它曾见证了日伪政权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剥削。
9月3日,“见证与重生:伪满洲中央银行总行旧址专题展”在这里开展,366平方米的展厅里,从殖民工具到人民金融机构的蜕变历程,首次被系统展示。
伪满洲国首都警察厅旧址
伪满洲国首都警察厅旧址 资料图片
在伪满时期,人民广场西南处这一建筑曾作为伪满首都警察厅使用,见证了日伪政权对中国人民的残酷镇压。长春解放之后,建筑由长春市公安局使用。如今,这里即将改建为吉林省警察博物馆,承担起新的历史职责。
新民大街与人民大街两侧历史建筑的功能转变,映射出长春从被殖民压迫到解放独立、走向自立自强的发展历程。
如今,它们已成为活态的文旅地标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城市的过往与新生。
这条穿越城区的路线,恰似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着过去的苦难与今日的辉煌,更是对先烈最深情的告慰:
“这盛世,如您所愿。您战斗过的地方,已是国泰民安。”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资料整理 吉林文脉
截图来源于吉祥新闻
初审:刘怡彤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