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面,满目绿意,这山像被风翻动的画卷。”刚抵达天目山,一位记者便忍不住举起相机,定格下大自然的色彩。这几天,听说天目山又解锁了新玩法,不少媒体纷纷慕名而来,为大家提前探“鲜”。

▲天目山中记者采风 摄/胡建强
9月11日至12日,天目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媒体采风活动举行。来自中央广播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浙江日报、浙江之声等20余家中央及省市级媒体代表走进天目山,通过镜头捕捉生态蝶变的鲜活画面,以文字解读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全方位呈现天目山生态保护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循着“大树华盖闻九州”的美誉,媒体代表们走进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科长赵明水向大家介绍,天目山最早的科考记录为1903年,由于交通区位便捷、原始植物保存完好,不少中外科学家将到天目山开展野外考察作为首选,大量动植物新物种在此发现,使得天目山“物种基因宝库”和“模式标本产地”闻名于世。

▲天目山 摄/胡亚平
沿途所见,除了枝干粗壮的柳杉,还有银杏、金钱松等树种。“金钱松平均树高可达45米,其中最高的一棵达58米,是全球金钱松之最,被称为‘冲天树’;野银杏是与恐龙同期的物种,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天目山的野银杏是海内外银杏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海拔1000余米高山上的‘五世同堂’古银杏,更被誉为‘世界银杏之祖’。”赵明水的讲解,让媒体代表对天目山的生态价值有了更深认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觉得天目山这座‘生态宝藏’值得让全世界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总编室融合报道部主任陈晓洋说,“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更多人能感受自然的馈赠,走进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物种基因宝库’。”
一路走一路看,媒体代表们不仅领略了天目山的自然生态奇观,还在天目古窑艺术馆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在天目山镇月亮桥村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实践,感受这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媒体代表们每到一处,都一边细致提问,一边用镜头不停记录。

▲天目古窑艺术馆 摄/胡建强
“这次来不只是采访,更像一场‘沉浸式体验’。”浙江之声记者张苑感慨,“希望通过这次采风,全面呈现临安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全貌,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把临安列为心仪的研学、旅游目的地。”
一路探寻,媒体团又来到了於潜镇潜东村涌村自然村。潺潺流水绕村而过,竹屋错落、农舍雅致,浓郁的乡土气息瞬间抓住众人目光。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传统村落正通过新业态焕发新生:温州海鲜馆、咖啡小院、乡村微美术馆等项目陆续落地,传统与时尚在这里撞出了奇妙火花。

▲记者在涌村自然村采访 摄/方建飞
“山里能喝到现磨咖啡、逛美术馆,甚至能品尝新鲜海鲜,这样的生活太有意思了!”浙江日报记者胡静漪与多家店主深入交流,对当地乡村运营模式印象深刻,“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好村子发展前景,本村人主动返乡投资,乡村运营团队还以商招商,吸引了大量外乡人。这些新点子为乡村带来了经济增量,也将带动临安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更红火。”
这次采风之行,媒体代表们表示被天目山的生态画卷深深触动。接下去,大家将通过镜头和文字,把天目山以及整个临安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展现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看见这片土地上的山水诗篇。

▲天目山 摄/金凯华
九月的天目山,明朗挺拔。它既有保护区内宁静悠远,又有乡村之间烟火气暖。这片融合了自然造化与人文创造的土地,正以开放和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发出邀约——来看绿水青山,见天地,见众生,更见一个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绿色转型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