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游,是流淌在广州城市血脉里的文旅名片,承载着千年商都的烟火气与新时代的活力。为进一步加强珠江游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近日,广州市通过《广州市珠江游管理办法(草案)》(下称《草案》)。
以往珠江游,多是在前航道上行船。此次《草案》率先打破空间与业态边界,将珠江游的“版图”从广州河段通航水域,延伸至联通水域、沿岸区域及低空空间;业态则从单一乘船游览,升级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旅场景。
在此基础上,《草案》提出“船上、水上、岸上、楼上、天上”五维提升路径,通过统筹两岸资源整合与综合开发,让珠江游不再局限于“水上视角”——岸上的历史文化景点、楼上的观景平台、天上的低空体验,将共同构成“全域珠江”的新图景。
绿色与智慧,是此次珠江游升级的关键词。《草案》明确支持新能源船舶投入运营,鼓励探索自动驾驶船舶在珠江游的具体应用场景,借助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开发定制化、个性化以及沉浸式互动、虚拟展示、智慧导览和云旅游等数字化体验产品,更好满足多元市场需求。
目前珠江游主要集中在前航道,发展已相对成熟,但“全域开花”的潜力仍待释放。《草案》瞄准这一痛点,积极推动航线向外延伸,开发后航道、环海珠岛及珠江口海岛等新航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推进与北江、西江、东江等流域城市合作,共同开发跨区域航线。同时,鼓励经营者整合沿岸历史文化景点,打造精品航线。
珠江夜景是广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此次《草案》提出将两岸城市夜景纳入珠江游统一管理体系,实现水岸视觉协同。根据照明专项规划,广州将协调督导沿岸楼宇、桥梁、码头、堤岸等配套建设景观照明设施,强化灯光主题设计,运用现代光影艺术增强建筑灯光与景观互动,提升珠江夜景灯光品质。
除了“水上”与“岸上”,《草案》还首次明确探索珠江游低空应用场景,为游客提供“空中看珠江”的新选择。无人机表演、低空飞行体验等项目将逐步落地,与之配套的两岸飞行器起降平台也将统筹建设,实现地面、水上与空中的交通衔接。
文旅升级,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此次《草案》在基础设施与服务细节上也不断升级:推进码头配套新能源设施,增设电动汽车充电桩与停车位,让绿色出行更便利;同时,要求船舶与码头全面配套无障碍设施,并提升其系统化、智能化水平,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能更顺畅地享受珠江游乐趣。
南方+记者 李乾
通讯员 穗司宣
【作者】 李乾
南方法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