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5日夜,洛阳龙门西山南侧,响起一串爆破声。
"亚洲最大龙形建筑"——中华龙宫,轰然倒塌。
这座投资4000多万元的巨型人造景观,从惊艳亮相,到黯然退场,不过6年时间。
01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游客对互动性、刺激性项目的兴趣日益浓厚,不再满足于静态观光。
而当时,洛阳的旅游产品,仍然以静态观光为主,缺乏现代化的娱乐设施。
中华龙宫的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旅游需求,试图将龙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游乐设施结合,打造一个新型旅游产品。
于是,中华龙宫耀世而出,并当仁不让,成为洛阳旅游的新地标。
02
中华龙宫横卧于龙门西山南,龙首处的观景台,曾是欣赏龙门石窟的最佳位置。
主体造型为一条昂首的巨龙,龙头高29米,龙身绵延数十米。
巨龙内分上下两层:
上层是"天庭龙境",通过声光电技术,营造出云雾缭绕的仙境;
下层是"水下龙宫",利用水体倒影和机械装置,再现"龙王巡海"的奇幻场景。
置身于巨龙之中,游客既能看到琉璃龙珠,又能体验"神龙吐水"的互动装置。
这种沉浸式的旅游模式,在当时的洛阳,绝无仅有。
03
开业初,中华龙宫火极一时。
春节期间,人满为患,游客要排队两小时才能入场。
江湖传言,中华龙宫的门票收入,首季就破百万。
这条巨龙,也成了洛阳人向外地亲友炫耀的“新景点”。
然而,火爆,并没能持续太久。
因为,游客很快失去了新鲜感。
1996年,景区日均接待量暴跌,甚至不足巅峰时的五分之一,运营陷入困境。
04
1998年,洛阳启动龙门石窟申遗工作,中华龙宫的命运就此注定。
因为,它恰好位于龙门石窟的核心保护区。
夸张的现代造型,明显与石窟的古朴氛围格格不入。
为了申遗大局,投资只得忍痛割爱。
最终,在确保不影响龙门石窟安全的前提下,6岁的中华龙宫,以定向爆破方式,悄然谢幕。
巨响过后,那条曾惊艳了洛阳人的“巨龙”,灰飞烟灭,只留下满地的碎玻璃。
尘烟散尽,龙门西山恢复了原有的轮廓,仿佛那条巨龙从未出现过。
05
中华龙宫的拆除,成为当时从"旅游开发优先"向"文化保护优先"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2000年11月30日,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洛阳第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
申遗成功后,确立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文旅发展思路。
这一转变,影响了洛阳此后20多年的旅游发展。
今天,回望26年前的中华龙宫,更多的是感叹:
今天洛阳旅游的成绩,建立在昨天——一批又一批洛阳旅游人,勇敢探索之上。
有时候,拆除,也是一种建设。
有时候,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