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连云港东盐河上,水利保洁船缓缓行驶,打捞着水面漂浮物;河中央生态浮岛上,鸢尾与美人蕉竞相绽放;岸边绿堤垂柳依依,市民散步休憩。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连云港市水利部门持续强化河道管护、全力打造“水美港城”的生动写照。
碧海蓝天,云卷云舒。在江苏唯一兼具山海港城的滨海城市连云港,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旅发展的全新引擎。近年来,连云港创新实施“水利+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将水利工程变身生态景区,让防洪闸站成为城市地标,硬核工程披上诗意外衣,走出了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磊 张凌飞
生态修复:从“治水”到“造景”的绿色蜕变
连云港的河湖治理,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石梁河水库为例,这座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曾因过度开发陷入生态危机:非法采砂导致河床破坏、网箱养殖污染水质、无序开发侵蚀滨水空间。2019年起,连云港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全面实施石梁河水库综合整治,先后完成无序采砂、“两违三乱”、私布网箱、“三无”船舶清理整治四大攻坚战。共清退砂场106座,拆解“三无”采运砂船1805艘,清理违法圈圩、违法建设681万平方米,完成库区10余万只网箱清理,恢复滩地360万平方米,释放水域415万平方米,清理涉渔“三无”船舶3771艘,水库“三无”渔船实现动态清零。如今,水库水质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白鹭、野鸭等珍稀鸟类重返栖息。
生态修复也随之展开——2020年起,相继启动水库生态修复一、二期工程,完成新沭河、石门头河、西朱范河、朱范河4条入库河口整治,生态复绿380万平方米,恢复河口湿地110万平方米。沿着石梁河环湖路驱车而行,入眼便是一排排整齐的行道树,一座座错落有致的苗圃,曾经两岸的堆沙场已被青草、灌木与乔木交织成自然的绿毯覆盖。2023年8月,石梁河水库顺利通过淮河流域幸福河湖验收。2024年,获评全国“十年回响 河湖之变”典型案例第一名。
东盐河的蜕变同样具有示范意义。近年来,随着河道治理及河滨公园工程的相继竣工,围绕东盐河建成了数万平方米的亲水空间。夜晚,雾化天空树与灯光秀交相辉映,将水利工程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催生出一个市民“家门口的河滨景区”。
通过对水生态的系统重构,连云港不断将水利工程的“硬基础”转化为文旅资源的“软实力”,使河湖从单一功能设施升级为承载生态、文化、经济复合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城市宜居度,更构建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持续路径。
文化赋能:让水利遗产“活”起来
近年来,连云港深挖水利工程的文化基因,将功能性设施转化为文化地标。
在蜿蜒流淌的盐河古道上,考古队员的探铲揭开3000年前的制盐灶坑;华灯初上的盐河巷水岸,国潮夜演的流光映照着游人如织的夜市;生态修复的盐河公园里,居民休闲健身的步行道边碧波荡漾……作为大运河文化带辐射区,连云港将盐河作为其中的核心文化遗产,紧紧围绕“盐”字深耕细作,以文明探源夯实历史根基,以生态治理重塑城市肌理。
连云港在故纸记忆中寻根挖掘盐文化,相继编制《盐仓城遗址保护规划》、《连云港猴嘴盐坨保护利用规划》、《流淌在大运河上的淮盐文化》等专著;同时又将历史映入现代,打造出时尚感拉满的文化地标——盐河巷街区入口处的全景浮雕墙生动展现古代制盐场景,盐运铜像、盐船造型垃圾桶等细节讲述淮盐故事,更有百米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再现漕运盛景,配合画舫夜游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千年盐河文化……如今的盐河,既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更是串联起历史记忆的文化项链。
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品牌塑造上。例如石梁河水库推出的起鱼表演活动,将生态渔业与民俗体验结合:游客可观看巨网捕鱼,品尝全鱼宴,购买“石梁河有机鱼”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这里已成功举办马拉松、自行车赛、龙舟赛、精品农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水库周边餐饮消费显著增长,带动周边多个村庄发展渔家乐民宿等,形成“一业兴百业”的联动效应。
事实证明,水利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本质上是城市记忆的再生与城市精神的传扬。连云港通过挖掘水利工程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核与地域关联,将冰冷的水利设施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载体。这种转化不仅唤醒了公众对水利事业的认知与情感认同,更通过文化IP的塑造,为城市文旅品牌注入差异化竞争力,使水利工程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彰显城市独特气质的文化符号。
业态融合:打造水文旅生态闭环
在业态融合的不断尝试中,连云港将单一的水利功能拓展为集生态、文化、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复合型业态集群。这种融合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更在场景创新中激发了消费潜力,使水利资源从“基础支撑”升级为“价值枢纽”,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近年来,连云港已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实现所有县区全覆盖,形成了以石梁河水库、花果山大圣湖、市区盐河水利风景区等为代表的现代水文旅矩阵。这些景区通过“水利部门运行工程+文旅部门运营提升+属地政府统筹协调”的三方共治模式,打通了滨水空间与城市商业的“毛细血管”,不仅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更通过区域联动开发,形成了“碧水映城、城水相融”的现代化水韵港城风貌。
不仅如此,在水文旅整体格局的支撑下,连云港催生了多元化的亲水消费新业态,实现了从“观水”到“玩水”“夜游”的产业链延伸与价值增值,“亲水经济”成为文旅消费的强劲引擎。同时,业态创新进一步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充分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形成了“玩水—驻留—消费”的闭环生态。
从“治水护城”到“兴水活城”,水利工程不仅是防洪排涝的基础设施,更是文旅融合的宝贵资源。当生态修复重塑水韵之美,当文化赋能激活水遗产基因,当创新机制释放水经济潜力,连云港这座山海之城正以水为墨,书写着“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新时代答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