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五日,天高气清,风物宜人。我因一桩案件赴咸阳彬州法院,公事已毕,返程途中忽起一念,便绕道淳化县城,欲观泾淳塔与碑林。
县城不甚大,街巷却极洁净。塔在城东北,砖色苍古,颇有唐时遗风。塔下三五老者闲坐,不言不语,只眯眼望着过往行人。我绕塔见塔身雕刻多已风化,字迹模糊难辨。
碑林就在塔南侧,原是一处荒园,今稍加修葺,便成了景致。入门便见大小石碑五十余副,纵横排列,如沉默的军阵。最大者高逾丈余,最小者不过几尺,皆青石质地,上镌文字,斑驳陆离。
我俯身细看,字迹多漫漶,需以手抚之,方能依稀辨出轮廓。大抵是记功颂德类。
阳光透过树的枝叶,在碑面上洒下斑驳光影。那些深刻在石中的笔画,时而明亮如新镌,时而隐入阴影如即将消失。
一旁有位老者人,年约六十,面色黝黑。他见我徘徊良久,便踱过来搭话:“这些石头,天天看,也看不出甚么新鲜。”我问他最古的是哪一块,他指了指南角的一通碑。
“常有人来瞧么?”
“少喽。年轻人不爱看石头,嫌死相。也就是些老先生,偶尔来。”
正说着,几个孩童嬉笑跑过,在碑林间捉迷藏。一个小胖子躲在一块碑后面,衣角露在外而不自知。老者笑骂:“小崽子,当心你的头!”孩子们哄笑着跑远,惊起数只麻雀。
日头西斜,我该走了。最后抚过一通清碑,上面刻着捐资修塔者的姓名,密密麻麻百余个,如今还有几人记得?出园时回望,但见碑林寂寂,塔影斜长,一动不动。
归途上忽悟:碑林上的墨迹终会褪色;而这些石碑上的文字,纵然石质坚久,亦难免风化。真正的碑铭,大概不在于石头,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时时拂去尘埃,读出那些曾经活过、爱过、痛苦过的人间事。(中华新闻网晨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