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条孕育了千年文明的大河,在一位兰州儿子的深情注视下,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著名主持人、兰州籍新闻人水均益回到家乡,不仅在黄河游船上开启了他的首次抖音直播,还前往了其他景区景点。他乘坐游船,行驶在黄河之滨、眺水墨丹霞,探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临黄河楼,呼喊“黄河母亲”的大爱,探访黄河大峡谷,驻足什川古梨园,感受地理空间的串联与文化脉络的贯通。他用熟悉而深情的声音向全国观众展示着兰州独特的魅力。这位从兰州走向全国的新闻工作者,用自己深厚的情感,为家乡文旅产业带来了一场“流量盛宴”。
游子归来,深情展示兰州之美
金秋时节,水均益回到家乡兰州。他不仅踏足了兰州的标志性景点,更通过抖音、微信将这些美景实时分享给全国观众。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这里是中国已发现面积最大的同类型地貌景观,规划总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兰州黄河楼,这座高93.39米的标志性建筑,采用明七暗六的建筑新格局,融山、河、楼为一体。兰州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串联皋兰什川镇、榆中青城古镇、白银水川黄河湿地公园等核心节点。
打卡地标,文旅资源的深厚底蕴
丹霞如画境,兰州水墨丹霞的实景如“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一般,这里有“九最”之称:分布面积最大、地貌种类最全、形成时间最古老、发现时间最晚、保存最完好、离城市最近、原住居民最少、文化积淀最深、名人经过最多。
黄河势如虹,兰州黄河楼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符号。“黄河艺术馆”“黄河之畔·远古对话——古动物化石展”
“走进档案观黄河·兰州城市记忆展”“兰州黄河石精品展”,这里处处都述说着厚重的黄河历史与文化的故事。
黄河的奔腾喧嚣与农文商旅深度融合,“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四季皆有美景,春看什川梨花似雪、夏乘游船避暑纳凉、秋品酥梨甜润心脾、冬赏古镇雪落无声。廊道串起了黄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串起了沿黄乡镇的“诗与远方”。
(图片来自:微信视频号水均益)
流量攀升,文旅产业迎来新发展
水均益在各景区景点的视频,在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宣发后,为兰州文旅带来了显著流量提升。他以其专业主持人的独特视角和亲切风格,将兰州美景与历史文化巧妙结合,在网络平台掀起了一股热潮。
根据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反馈,这几日好多游客都在询问,水均益老师是不是刚刚来过这里。兰州水墨丹霞,有望入选首个兰州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在2024年就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名单。景区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超60次,已成为兰州文旅新的增长极和最具人气的旅游新地标。
前景可期,文旅的未来发展之路
兰州文旅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水墨丹霞,通过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景区已从单一的地貌观光地发展为集自然奇观、文化体验、地质研学、休闲娱乐、智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黄河楼集文化展示、观光、旅游、游乐、饮食、民俗体验以及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弘扬黄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作为盘活沿黄旅游资源、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涵盖峡谷风光、古镇文化、非遗传承、生态湿地等多元业态。
水均益的直播镜头掠过黄河楼的飞檐,扫过水墨丹霞的斑斓,穿越黄河大峡谷的壮美,定格在什川古梨园的硕果枝头。这些经由他深情讲述的家乡美景,正借助数字时代的传播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黄河依旧奔流,但今天的兰州文旅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向前发展。水均益的这次回家,不仅是一次游子归乡,更是为兰州文旅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这位从兰州走向全国的新闻人,用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了黄河之都的独特魅力。
(来源:兰州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