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大雁)木织机“吱呀”作响,五彩丝线在指尖飞舞,外国旅行商们小心翼翼地将梭子穿过经线,脸上洋溢着惊喜与专注……9月9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知音湖北·2025全球旅行商大会”踩线活动正式进入恩施环节。来自40多个国家的约160位旅行商代表抵达宣恩县,在高罗镇麻阳寨村西兰卡普研学基地,亲身体验了土家族千年织锦技艺的独特魅力。
探秘“千年织锦”的独特魅力
麻阳寨村西兰卡普研学基地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展示空间里,一幅幅精美的西兰卡普作品陈列其中,每一幅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外宾们被眼前的精美织物深深吸引,他们驻足凝视,眼中满是惊叹与好奇,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些独特的艺术瑰宝。
据悉,2019年,麻阳寨村驻村帮扶单位中国铁塔公司引回麻阳寨土生土长的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荆楚工匠田若兰,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系统传承和推广。每年组织参与至少1次全国性推广活动,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等,不断扩大西兰卡普的文化影响力。
旅行商们在西兰卡普织锦工艺传承人田若兰的介绍和讲解下,更是进一步了解了作品和土家织锦技艺。从土家语中 “西兰”(铺盖)与 “卡普”(花)的含义解读,到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再到不同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友人们听得入迷。
这场知识分享,不仅让外宾们读懂了西兰卡普的 “前世今生”,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土家族人将生活智慧融入工艺的独特匠心。
零距离沉浸体验“西兰卡普”
基地配备了研学体验教室和西兰卡普博物馆,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环境。更是让外国友人们与西兰卡普来了一次 “零距离” 接触。
在基地技艺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旅行商们亲身体验了这项传统技艺,他们纷纷坐在木质织机前,尝试着亲手编织属于自己的西兰卡普作品。织机上,粗细不一的棉线纵横交错,恰似土家族文化的经纬脉络。
此外,在研学教室内,旅行商们还体验了手工制作西兰卡普帆布包、西兰卡普画作。旅行商们手捧自己亲手制作的西兰卡普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与喜悦。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这种技艺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独特工艺手工编织而成。传统的西兰卡普使用腰式斜织机,对编织者技艺要求极高。2006年,西兰卡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土家族的“五彩活化石”。
企业助力非遗活化焕新生
中国铁塔立足麻阳寨村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国家级非遗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文化传承价值,将市场需求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截至2025年,公司累计投入520万元用于支持西兰卡普文化产业发展。
其中,投入137万元采取奖补机制,在研学基地周边通过“共建共享”方式打造“一户一景、一步一景”的文化景观;投入350万元建设西兰卡普研学综合楼,配套研学教室、文化展厅,夯实文化传承硬件基础;投入33万元用于推广展示西兰卡普文化。
引入的“柚见-西兰”民宿进一步提升了研学接待能力,使基地能够同时接待230余人,形成了完善的研学产业链。
旅行商们在麻阳寨西兰卡普传承基地的体验,不仅仅是一次对手工技艺的尝试,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盛宴。正如西兰卡普通过经纬交织创造出绚丽图案一样,这次活动也在不同文化之间编织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从麻阳寨的西兰卡普传承基地出发,文化的涟漪正不断扩散。西兰卡普,这一传统织锦技艺,正以其独特魅力,推动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西兰卡普,这朵盛开在织机上的“土家之花”,在企业支持、传承人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完美结合的典范。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