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就走”,当景区摆脱“卖门票、拼IP”的传统路径成了生存必须,文旅行业的变革,早已不是“要不要转”的选择题,而是“怎么用技术把文化做活”的必答题。
而这其中,专业的声光技术从来不是“锦上添花”的配角。从海边全景秀的浪声环绕,到地下剧场的光影叙事,再到溶洞里的地质声景——游客能不能“沉浸式”摸到文化的温度,景区能不能靠体验留住客、赚长尾,核心就藏在声的包围感、光的叙事力、视的真实感里。
近期,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发布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更是直接把“文旅3.0”推到了行业台前。这份报告没绕弯子:文旅产业早该告别“靠资源吃饭”(1.0观光时代)、“靠标准化产品凑数”(2.0产品时代)的阶段,现在要拼的是“用技术让文化可感,用体验让记忆留存”。
这话戳中了不少从业者的痛点:现在做文旅演艺,不是装几台音响、打几束灯光就够了。海边高盐雾会腐蚀设备,地下小空间要装下双线叙事的光影,溶洞里得让游客“听见”5亿年的地质变迁——这些复杂场景,既考景区的文化解读能力,更考各大品牌企业以及产品技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实力。
到底什么是文旅3.0?于我们行业而言,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技术贴着文化走,方案跟着场景变”:不再是为了炫技堆设备,而是用声效还原民俗的魂,用光影讲好历史的故事,让游客从“看一场演出”,变成“走进一段文化”;让景区从“单次门票收入”,变成“长期体验消费”。
这波变革里,已经有不少标杆项目走在了前面——它们的实践,其实就是声光视讯技术“适配场景、服务文化”的最好答案。
一、从“能用”到“好用”
方案适配文旅场景的定制化思维
户外海边、地下空间、天然溶洞等复杂的户外文旅场景,决定了技术方案不能套用“标准化剧场方案”,而需围绕“环境特性+文化主题”做定制化设计,这是所有成功项目的共同前提。
《海上有青岛》
《海上有青岛》是国内首个以 “海洋文化” 为核心的 360° 全景秀演,选址青岛唐岛湾南岸海边环境,以“船”为视觉载体,融合海洋文化、齐鲁民俗、海上商贸等元素,为观众打造“入场即入海”的沉浸式体验。
以《海上有青岛》为例,其地处青岛唐岛湾南岸,高盐雾、高湿度的海边环境对设备提出极端要求。项目团队定制了易科国际ezacoustics THP-1294WP户外版扬声器,外壳做防腐蚀涂层,内部组件升级防水等级,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同时针对环形旋转舞台和多区域表演的声学难题,采用分布式点声源布局,在屋顶预留空间隐蔽安装24只主扩扬声器,搭配24只超低音扬声器形成全包围声场,既避免声聚焦干扰,又让观众无论身处哪个旋转角度,都能听到“海浪就在耳边”的沉浸音效。
《如梦大同》
行进情浸式旅游演艺的创新范本,剧场位于商场地下有限空间,却以光影情绪叙事”破局空间限制。采用A线复仇(冷调快节奏光影)与B线离别(暖调慢渐变光影)的双线叙事,通过跨界灯具融合(舞台灯+影视灯+景观灯)与定制化声效设计,在同一物理空间内营造“一厅两氛围”;更以“行进式观演+光影切割时空”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在2.8米层高的地下空间,沉浸式感受北魏文明的冲突与温情。
无独有偶,《如梦大同》 因位于商场地下空间,层高不足3米、面积有限。在同一个空间中,要使用同样的灯位和灯具,去呈现两个不同的故事,表达不同的情感,此外还需考虑投影与矩阵屏的配合。为此,团队通过3D模拟和现场测试,最终选择以舞台灯光与景观亮化灯光灯具安装方式相结合来处理空间的灯具落位。
灯光设计上,更多的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和体貌特征来运用不同的灯光表现手法,强化剧中人物的形象塑造。A线剧情用“冷色调低频脉冲”强化冲突,B线则用“暖色调柔和渐变”传递温情,让同一空间实现“一厅两氛围”。
二、从“炫技”到“传情”
专业技术成为文化叙事的语言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旅演艺,从不是靠技术堆砌来博人眼球。它更像以技术为温柔的桥梁,让观众与文化深处的脉搏同频共振,让遥远的历史、他乡的民俗变得可感可知。
宜宾兴文石海
以“喀斯特地貌天然剧场+僰人文明活化”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标杆。核心项目《石海长歌》是全国首个依托喀斯特“石海涌浪”奇观的沉浸式演艺,用全息投影与声光矩阵还原5.6亿年地质变迁与2500年僰人历史,独创“行进式躺游”让游客置身星空下的岩壁光影中。配套《僰影寻踪》AR解谜(串联悬棺等文化地标)与《逍遥宴》溶洞苗疆餐秀,形成“日游地质奇观+夜游文化演艺+深度互动体验”的全域产品矩阵,推动景区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石海长歌》 的实践极具代表性。项目依托兴文石海喀斯特地貌,要传递“5.6亿年地质变迁”与“2500年僰人文明”两大核心文化。在声光设计上,团队没有堆砌特效,而是用光影模拟地质演化。通过全息投影在岩壁上呈现海洋变陆地的动态过程,配合声光电矩阵模拟地壳运动的低频震动,让观众“看到”岩石形成、“听到”地质变迁。
针对僰人悬棺这一文化符号,设计团队特意在悬棺遗址旁布置定向扬声器,播放僰人祭祀古乐,搭配暖黄色投光勾勒棺木轮廓,既避免强光破坏遗迹,又用声音和光影营造出“与古文明对话”的肃穆感。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以河洛文化为核心,采用“现代线探秘(文化根脉寻找)+上古线解密(伏羲、大禹等先贤故事)”的双螺旋叙事结构,深入二里头遗址采风提炼文化符号。技术上以九宫格升降舞台毫米级调度、温感变色服装、曲面LED动态水效构建“视听说”三位一体体验,更创新可变妆容系统生成数字藏品,实现“体验—收藏—传播”闭环,成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国家级文旅标杆,洛阳神都十三坊的“文化名片级”演艺。
《河图洛书》 则更进一步将专业技术与“河洛文化哲学”深度绑定。为呈现“阴阳平衡”理念,服装设计采用温感变色面料。女娲角色服装在剧情推进中,会随“阴阳转换”从暖橙渐变至冷蓝,配合舞台灯光的同步色阶变化,让抽象哲学变得可视化。
在“大禹治水”场景中,九宫格升降舞台实现毫米级精准调度,每一次台面升降都对应水势变化,搭配曲面LED屏的动态水效与环绕声场的浪涛声,形成视、听、动三位一体的体验,让观众直观感受“治水艰辛”的文化内核。
三、从“单次体验”到“长期留存”
构建文旅演艺的体验闭环
文旅3.0时代的终极目标,是构建“感官体验—情感认同—消费转化”的完整价值闭环。通过互动化、数字化创新,成为连接单次演出与长期留存的关键纽带,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演艺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需要声光技术打造即时沉浸感,更需通过多业态联动+数字化留存,让游客从“看一场演出”变为“沉浸一种文化”。
《石海长歌》不仅打造了夜游演艺,还配套《僰影寻踪》AR解谜和《逍遥宴》溶洞餐秀。AR解谜中,游客扫描岩石会触发“僰人生活场景”的投影,配合定向音效播放“僰人对话”;溶洞餐秀则将苗疆歌舞与钟乳石光影结合,形成“日游地质奇观+夜游文化演艺+深度互动体验”的产品矩阵。这种设计让游客停留时间从平均3小时延长至1.5天,带动周边消费增长40%。
《河图洛书》的“可变妆容系统”更展现了数字时代的体验创新。观众通过面部识别生成带有河洛星象元素的动态数字妆容,演出中妆容会随舞台光影同步变化,结束后可转化为NFT藏品分享传播。这种“体验—收藏—传播”的闭环,既增强了年轻客群的参与感,又实现了文化IP的二次传播。
结语
从《海上有青岛》的360°全景声场、《如梦大同》的光影情绪叙事,再到兴文石海VR互动的沉浸体验、《河图洛书》的“中国智造”舞台技术......一批文旅项目突破“门票经济+演出”的传统模式,推动文旅融合进入以“文化深度解码、科技创新升维、体验生态构建”为核心的3.0时代。
文旅演艺的升级,正为有技术深度、文化感知力的声光视讯企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这场文旅行业的突破性革命,既是挑战,更是文旅演艺行业实现价值跃迁的绝佳舞台——你,准备好了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