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千人在楼下举着手机仰头拍照,楼里的居民却悄悄从后门溜走——这座上海的“网红”老楼里,藏着你不了解的生活真相。
站在淮海中路和武康路交界的路口,你会看到一群群衣着鲜亮的年轻人,摆出各种姿势与这艘“巨轮”合影。
但你知道吗?就在游客们忙着拍照时,大楼里的居民们却进化出了独特的生活习性:远离阳台、尽量不开窗、从后门进出。

网红地标,百年传奇
武康大楼可不是一般的老房子。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建筑,今年已经101岁了!它由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大楼最初叫“诺曼底公寓”,1953年才更名为武康大楼。它的位置非常特别——坐落于淮海中路、武康路和兴国路的交叉口,对面是余庆路和天平路。
由于武康路和淮海路的夹角小于30度,让这座大楼有了一艘启航巨轮般的独特造型。1994年,它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市建筑保护单位。

名人踪迹,往事如烟
武康大楼里曾经住过许多文化名人。从书中可以看到,包括赵丹、王人美、巴金、孙道临、秦怡、谢晋、王文娟等文化名人在这座大楼里以及附近“穿梭”的身影。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逐渐有些华人入住,比较有名的像电影明星王人美。当时聂耳在写《义勇军进行曲》,有记载说,他曾去武康大楼弹给王人美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万国储蓄会破产,大楼被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伟以很低的价格买下。1949年后,大楼产权收归国有,政府主要分配给部队南下干部、文化界人士等。

今日居民,生活百态
现在的武康大楼里住着100多户居民。他们大多是普通人,有画家、大学教授、作家、医生、物业经理、公司职员等。
随着房产市场的启动,武康大楼的产权和使用权进入交易市场,居民的构成又发生较大变化。如今,不论是住宅还是商铺,租金都挺贵的。
一位居民坦言:“自从这里成为网红打卡地后,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游客们拿着‘长枪短炮’,常常让身穿睡衣的居民手足无措。”

应对策略,居民智慧
面对源源不断的游客,武康大楼的居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应对方法。他们会根据人员情况来决定出门倒垃圾时是穿居家服还是着盛装。
居民们甚至观察到了游客的规律:工作日一般是10点左右才会有人过来拍照,而节假日则是9点前就会有乌泱泱的一堆。
不久前,武康大楼全体居民共同审议通过了《武康大楼居民公约》,对居民进出大楼、非机动车充电停放、消防安全等生活事项作了规定。
公约还对外来游客进入大楼需要报备、拍摄需要尊重居民隐私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
武康大楼已成为上海“建筑可阅读”的代表作。2018年3月,上海启动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作,交通最繁忙、地下管线最复杂的武康大楼所在地被纳入其中。
经历一番努力,武康大楼外再现近百年前的舒朗天际线。2019年,上海对武康大楼进行全面修缮,造型、材料全部遵循原有建筑的风格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百名能工巧匠对大楼的每一块砖、每一处装饰细节进行详细考证后,形成了万余张草图,“修旧如旧”只为再现经典建筑原有风貌。
2019年大修后,武康大楼底层开了家urban cross画廊。
建筑师童明负责运营:“我们实际上是非营利性的,主要还是做一些文化探索性的工作。真的做下来,还是蛮难的,即便给我们的租金已经比较低了,但我们不盈利,压力不小。”
画廊成了大楼的一分子,也成了连接历史与现在的桥梁。

如今,武康大楼安装了智能感知设备,监测建筑的震动、倾斜、位移、裂缝等情况,为这座百年建筑全面“保驾护航”。
武康大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见证了上海一个世纪的风雨变迁,也亲历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
在这里,居民们没有选择与潮流对抗,而是用上海特有的智慧和包容,找到了一种平衡点:既享受网红地标带来的活力,又守护了自家生活的宁静与尊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