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平凉,秋雨洗过的天空澄澈如蓝玉,老312国道旁的草木带着湿漉漉的清爽气息。车辆载着救灾物资向西而行,车轮碾过清晨的宁静,驶向我们此行目的地——崆峒区安国镇王堡村。
三十多分钟车程后,安国镇的烟火气渐浓,街上乡亲们忙着生计,脚步匆匆。我们循着导航转入村道。硬化路面平坦干净,道路两旁伸展的庄稼枝叶不时拂过车窗,像村民伸出的手,悄悄勾连起我们与这片土地的距离。车子缓行至山底,稀疏散落的村落映入眼帘,一户人家隔着一道沟,另一户又倚着半面坡,山大沟深的地形里,藏着这里的生活底色。玉米秆挺拔地立在田垄间,洋芋花缀着淡紫的蕊,在秋风里轻轻摇晃,还有路边的格桑花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儿,开得热烈又倔强——这片土地纵然遭灾,却满目生机。
再行十几分钟,终于上了塬。远远望见那一排红瓦房时,院子里攒动的人影让我心头一热。刚下车,村支书就带着镇干部迎上来,将粗糙的双手伸过来,话里满是朴实的感激之情。走进院子,塑料凳子摆得整整齐齐,乡亲们的目光望过来,有期待,有局促,更多的是藏不住的淳朴。阳光洒在“红十字‘救’在身边”的会标上,红得耀眼,也温暖人心。
镇长简单开场后,我接过话筒。看着眼前一张张晒得黝黑的脸,想起路上看到的旱痕与涝迹——今年王堡村先遭干旱,后遇洪涝,庄稼受了损,日子添了难。我喉头微热,轻声说:“乡亲们,我们来晚了,但党和政府的牵挂、红十字会的心意,一点都没少。”我说起市红十字会启动应急响应时的急切,说起筹措物资时的细致,说起筹备救护培训时的用心——我们不仅要送米油、送毛毯,更要教大家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的本事,因为物资能解燃眉,技能才能护长久。
说着说着,我又想起一路的所见所感:塬上的风硬,却吹不垮乡亲们的韧劲;立地的条件差,却种得出饱满的庄稼。说着说着,我忍不住提高声音:“困难是暂时的!脱贫攻坚给咱打了好底子,乡村振兴给咱指了好路子,只要咱攥紧拳头一起干,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提到抗战胜利80周年,我更想跟乡亲们说,当年先辈们能扛过艰难岁月,如今我们也能凭着这股劲,把家园重建得更好。话音落时,院子里响起掌声,像雨滴落在土地上,稳稳地砸在人的心坎上。
物资发放时,我站在一旁看着。二十户特困家庭的老人接过毛毯,双手反复摩挲着绒面;六十户受灾乡亲领到胶鞋,当场就有人试穿,鞋底踩在地上的声响,像是对未来的期许。签领本上的每一个名字,都连着一个需要帮扶的家庭,我们逐人核对,生怕漏了一户、错了一份——这不是简单的物资,是沉甸甸的信任。
随后的应急救护培训更热闹。红十字方舟救援队队长朱源平带着队友小马搬出模拟人,手把手教心肺复苏:“双手交叠,垂直按压,每分钟一百二十次,就像跟着鼓点走!”乡亲们围着看,一开始还有些害羞,后来有人主动上前尝试,队员在旁纠正姿势。有位大叔练完,抹了把汗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急救是医生的事,现在知道了,自己学会了,关键时候能救自家人!”那笑容里的踏实,比什么都珍贵。
集中活动结束后,我们入户走访。走进监测户马军科家,砖木结构的房墙有些斑驳,院子打扫的特别干净整洁。大爷拉着我们坐在炕沿上,说“今年气候不正常,庄稼受灾严重,娃娃出去打工,境况也不如以前,本来愁着冬天咋过,你们送的油和毛毯,真是雪中送炭”。我们问他还有啥难处,他摆摆手:“有你们惦记,就够了。”在军属王固军家,说起参军的儿子,他眼里亮着光,我们仔细询问优抚政策落实情况,告诉他“您为国防作贡献,咱们不能让您受委屈”,他眼眶红了,连说“谢谢党,谢谢你们”。
离开王堡村时,夕阳把塬上的影子拉得很长。车子驶离村道,我望着窗外远去的风景,心里满是沉甸甸的思考。这次王堡之行,不仅是一次救灾慰问,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看到了乡亲们的不易,也看到了他们的坚强;感受到了人道救助的意义,也更清晰了肩上的责任。
作为市红十字会的一员,“人道、博爱、奉献”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要落在每一次应急响应里,每一份物资发放中,每一次入户走访间。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要把王堡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红十字会的使命,提高全社会对人道事业的认可度;要更扎实地开展人道筹资,把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起来,解决好“想帮的人多、能帮的范围有限”的供需矛盾;要把应急救护培训送到更多乡村、社区、学校,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扎根平凉大地;更要精准摸排困难群众的需求,不让一户家庭在困境中孤立无援。
塬上的秋阳渐渐西沉,却把暖意留在心底。我深知,人道事业没有终点,就像王堡村田埂上的格桑花,纵然历经风雨,也要向着阳光绽放。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牵挂继续前行,用脚步丈量平凉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红十字的人道之光,在这片土地上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更多困难人家的希望之路。
(作者边疆,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