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过去,常小平回忆起与巴尔斯雪山的初遇,仍觉得激动。“2013年3月,我路过河西走廊,偶然间抬头发现了这座雪山。”
如今已是肃南巴尔斯生态旅游景区主理人的他,当时还只是一名爱好户外运动的公务员。这次偶然的邂逅,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让这片雪山秘境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登山者”到“守护者”,一段邂逅开启护山故事
用常小平的话来说,“发现一座山、攀登一座山、爱上一座山、守护一座山”,是他与巴尔斯雪山故事的浓缩。
2015年5月1日,常小平带领雪豹登山队首次登顶海拔5118米的巴尔斯主峰,站在山顶俯瞰,冰川遗迹纵横、高山草甸绵延,独特的生态景观深深触动了他。“一定要把这片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美。”
图为常小平在巴尔斯雪山。受访者供图
2016年,景区正式启动建设。从规划之初,景区就严格遵循国家公园理念,突出自然体验与自然教育功能,将生态保护贯穿于开发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走进景区,徒步栈道在山间蜿蜒却不破坏地表,这得益于栈道采取的环保立体架空设计,既避免了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也为野生动物迁徙预留了通道。
“我们从规划阶段就明确,开发的前提是保护。要让游客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基础设施的生态化设计,景区还通过严格划定游览区域、规划游览线路,将人类活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守护不止于此。专业的巡护队伍每天在核心游览区开展巡查,不仅负责捡拾垃圾,还实时监测植被生长、野生动物活动情况;景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由专业机构统一运至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进行规范处置,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
截至2024年底,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6万人次,而巴尔斯雪山的冰川遗迹、野生动植物资源仍保持着原生态风貌,真正实现了“开发与保护并行,体验与守护同步”。
从“靠牧为生”到“靠景富民”,牧民共享生态红利
“以前我们靠放牧过日子,如今在景区上班,每月能拿固定的工资,家里还开了牧家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西岔河村村民的话,道出了当地牧民的生活变迁。
西岔河村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的多民族村落,曾因地处偏远、产业单一,成为肃南县五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巴尔斯雪山,为这个沉寂的村落带来了转型机遇。
“景区开发之初,部分牧民担心草原被占用、生活无保障,存在比较大的抵触情绪。”常小平说,为了让牧民真正参与到景区发展中,肃南县西岔河村积极探索“党支部+景区+集体经济+农牧户”的运营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从业者”。
在就业带动方面,景区优先招录当地原住民,目前已有16名村民在景区从事巡护、服务等工作。同时,针对村民擅长养马的优势,成立“马协会”,引导村民通过提供骑马体验增加收入;鼓励有条件的牧民开办牧家乐、经营户外露营地等,形成多元旅游服务业态。
仅2024年,西岔河村已发展牧家乐18家,全村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60万元,旅游经营户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
“现在大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收入增加了,也很支持我们的发展。”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村里还建成了卫生院、康养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从“冰天雪地”到“金山银山”,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
如今的巴尔斯雪山景区,已成为甘肃唯一的山地户外型生态旅游景区,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
图为九月的巴尔斯雪山。中环报记者方琬夷摄
“在巴尔斯雪山,一天内可以体验到四季的变化——山脚是草原春色,山顶是冰雪冬景,这种体验太独特了。”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在游览后感慨。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巴尔斯雪山并未停下脚步。为打造高品质旅游品牌,景区围绕“生态体验、自然教育、户外运动”三大核心,规划建设“一镇一园三区五基地”。与此同时,西岔河村正在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
“我们要把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和文旅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高原雪山特色文旅小镇。我希望巴尔斯不仅是一个景区,更能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示范点。”常小平说道。
未来,景区将进一步丰富自然教育课程,开发研学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体验美景的同时,了解祁连山生态价值;深化与村民的利益联结,让更多牧民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中,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巴尔斯是祁连山的瑰宝,守护好它、发展好它,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雪山脚下,常小平望向远处巍峨的雪峰;雪山深处,唐古特雪莲正迎风盛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