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尚义察汗淖尔湖畔碱蓬草遍野泛红,形成绵延数公里的“红海滩”,吸引北京游客来此拍照打卡。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吕培 张天宇 孟达
20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风一吹,沙子扑脸,湖底干裂。
如今,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原上长出一片“海”,碧波荡漾,碱蓬草红得像火,天鹅、遗鸥、蓑羽鹤纷纷归来——察汗淖尔,“复活”了!
从“盐碱白”到“碧波蓝”
张家口市尚义县大营盘乡五台蒙古营村,毗邻河北尚义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是个名副其实的湖边村。
察汗淖尔位于张家口市尚义县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交界处,流域总面积7359平方公里。其中,内蒙古境内492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2/3;张家口市境内2434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1/3,包括尚义、张北、康保3县14个乡镇。
“察汗淖尔”是蒙古语,意为白色之湖。察汗淖尔,当地人也称“五台海子”。
河北尚义察汗淖尔湖畔的蒙古包。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小时候察汗淖尔是有水的,还能捕到鱼。”五台蒙古营村党支部书记胡格杰站在湖边,指向远处的一座观海亭:“今年夏天雨水偏大,察汗淖尔最深处能有3米多,观海亭都泡在水里,进不去了。”
他记忆中的丰水景象,在之后二三十年间逐渐消失。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地下水超采……到2020年前,这片华北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已几近干涸。湖床裸露,白茫茫的盐碱如同大地的疮疤,鸟类绝迹,风沙肆虐。
2017年,尚义县提前布局,为水润一方的察汗淖尔织就了一张生态环境保护网。河北尚义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原国家林业局验收并正式挂牌。
2020年,河北省启动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压采地下水、退减水浇地、推广旱作作物、退耕还草、围栏封育、补播改良等举措,一步步为“白色之湖”重新注入了生机。
水务部门率先行动:察汗淖尔流域内一律不得新增农业灌溉地下水取水井,流域内大营盘乡等7个乡镇列入限制开采区严格管控。2019年至今,察汗淖尔流域累计关停农灌井3034眼,退减水浇地22.42万亩。仅尚义县就封存机井2052眼,大营盘乡全域灌溉井彻底关停。
“地下水压采,是促进察汗淖尔湿地生态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每关一眼井,每退一亩水浇地,就是在为察汗淖尔续命。”尚义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语气坚定。
2021年12月,冀蒙两省区签订《察汗淖尔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水资源管理工作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巡湖、数据共享、执法协同的湖长协作机制。张家口与乌兰察布、尚义与商都,跨区域握指成拳,目标只有一个:救活察汗淖尔。
2025年8月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察汗淖尔水域面积已达66.7平方公里,创20年来最高纪录。
如今,站在湖边望去,湖水湛蓝,碱蓬草从翠绿渐变为绛红,宛如一片“红海滩”在塞北草原上铺展。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这曾经难以想象的美景。
从打井浇菜到旱作雨养
改变的不只是湖,还有湖边的人。
2019年前,除了放牧,蔬菜产业是五台蒙古营村一个富民产业,许多村民都种植西芹等蔬菜。水浇地靠打井水,耗水量比较大。
2019年起,村里开始“大变样”——响应“旱作雨养”政策,十几眼地下水井关停后,村里开始调整种植结构,村民改种莜麦、燕麦、紫花苜蓿、全株玉米等耐旱作物。“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谁不怕没收成啊?”一位村民坦言。但很快,政策引导+技术支援,旱作农业逐渐站稳脚跟。
入秋后,河北尚义察汗淖尔湖畔碱蓬草由绿变红,吸引许多游客观光游玩。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结构性节水,成为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关键一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旱作节水品种和技术,扩大耐旱作物种植比例。2024年,察汗淖尔流域内种植莜麦、杂粮、油料、中药材等耐旱作物67.05万亩,其中,尚义县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增至25万亩。
2025年,坝上地区新增实施的8万亩旱作雨养项目优先布局于察汗淖尔流域。
张家口农垦集团进驻,在察汗淖尔流域内培育优质牧草育种基地,2024年饲草种植面积较3年前增加10.96万亩。产业链在变,节水理念也在生根。
除了压水、节水,还有补水措施。实施大青沟永久河流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每年可向察汗淖尔湿地生态补水80余万立方米。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生活生态用水水源置换项目,从2026年起每年可置换地下水开采180万立方米。
为提高察汗淖尔整体生态环境,张家口市与乌兰察布市建立了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了联合巡查、技防合作、联合问题认定、问题处置协助、联合监管执法、联合巡河等协作管理机制,一套覆盖流域的严密管护网络逐步形成。
红滩漾碧波 鹤归游客来
高建雄是河北尚义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巡护员。他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刚来这里时,“湖是干的,风是硬的,脸上都是沙。”如今,他每天日常巡护时,耳边是鸟鸣,眼前是碧波。
游客在河北尚义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拍照留念。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察汗淖尔生态环境变好后,我们监测到的鸟类数量也增多了,这里发现了149种鸟类,其中包括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且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今年3月份,上千只天鹅迁徙到此觅食,遗鸥、蓑羽鹤也来此繁殖,苍鹭、赤麻鸭、黑翅长脚鹬也成为这里的常客。湖里重新有了鱼,半斤重的鲫鱼游来游去。”高建雄说着,笑容漾在脸上。
更令人惊喜的是,入秋后的察汗淖尔湖畔,碱蓬草遍野泛红,形成绵延数公里的“红海滩”,成为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生态好转直接带动察汗淖尔旅游升温。七八月份,来自北京、保定、张家口的游客就多了起来,他们来察汗淖尔拍鸟、拍美景。来自北京丰台区的游客张女士今年已三次到访:“每次来都有新发现,湖面越来越大,‘红海滩’越来越美。”
夏季的那达慕大会、赛羊会、草原研学,春秋季的观鸟摄影,五台蒙古营村这个河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正凭借生态与文化资源借势发展起生态旅游。2024年7月第二届五台蒙古营村那达慕成功举办,吸引了10万余名游客。村里引入文旅公司,打造万亩亚麻观光基地,建设共富工坊,已形成融合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旅居度假、研学科普、农事体验等业态的旅游产品。
“我们从放牧、种菜,到现在吃上了‘旅游饭’,这是绿水青山带来的福气。”一位村民望着湖中嬉戏的候鸟,笑容如秋阳般明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