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希望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时,“如何看懂一件文物”便成为他们的关注点。博物馆讲解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观展体验,馆内讲解如何更生动?社会讲解如何更规范?讲解形式如何更多样?天津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文博场馆都在积极探索创新。
主题串联 分众定制
让讲解精准对接观众需求
“博物馆有责任引导观众深度理解文物,如果观众是匆匆浏览,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便会大打折扣。‘不讲不解’说的是讲解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馆藏文物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将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科普的表达,让讲解真正成为观众读懂文物的钥匙。”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表示,随着观众对历史的探寻需求日益多样,单纯“就展览讲展览”的讲解模式已难以满足观众期待。天津博物馆打破展厅界限,推出主题讲解,以核心主题串联不同展区的文物资源,为观众构建更系统的历史认知。
天津博物馆馆藏明代文物丰富,且天津于明代设卫筑城,基于这一历史背景,讲解员会带领观众跨越多个展厅,结合历史文献、玉器、瓷器等文物,还原与天津相关的明代地方历史文化;针对青少年群体,还设计了“动物主题”讲解,从青铜器、陶瓷、书画上提取可爱的动物元素,通过“《春闺倦读图》上的小狗是什么品种”等趣味与知识兼具的提问,拉近孩子与文物的距离,让青少年主动走进历史。
同一套讲解词无法满足全年龄段观众需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推出分众讲解方式,为不同群体“定制”专属内容。该馆宣教部副主任李琳介绍,面对学生群体,他们会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重点讲述与他们同龄阶段的周恩来故事,让伟人精神更易引发共鸣。面对党员干部,则聚焦伟人为追求真理不懈探索、为民族解放建立功勋、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事迹与品格,引导观众感悟信仰力量。
规范共融 协同发力
让社会讲解助力文化传播
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文博场馆里来自社会机构和自媒体的社会讲解日益增多。此前,国家文物局曾发布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社会讲解规范和引导力度”。如何平衡馆内讲解与社会讲解,也成为当今文博事业发展的新课题。
今年7月,天津博物馆发出关于规范馆内讲解及有关社会教育活动的通知,前不久还首次对社会讲解员及社会机构代表开展专项培训。32名社会讲解员报名参加了此次“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展览的讲解培训课,最终有12名社会讲解员通过考核,正式加入该展的讲解服务队伍。
天津博物馆讲解组负责人李文静介绍,培训中既有策展人解读展览、明确重点展品与展览主旨等内容,也有加强参观礼仪普及的内容,希望社会讲解员与馆方共同提倡文明观展,携手营造良好观展环境。她说:“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社会力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补充。此次社会讲解员培训和考核不仅为我馆充实了一批优秀的社会文化传播者,也搭建了博物馆与社会力量协作的桥梁。”
多元视角 沉浸演绎
让文物讲解传递历史温度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杨彤表示,博物馆具有多种功能,研究成果也要有效地分享给大众。文物本身不能开口说话,而讲解就是在代替文物说话。有目标、有技巧的讲解能够起到宣传、科普的效果。展览试图向观众传递哪些内容,展览方希望观众观展后有什么收获,讲解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博物馆观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今我们更需要多元的讲解视角。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早已不能满足观众需要,而且也不能只是就文物讲文物,而是要进一步探讨挖掘文物或展览相关的人文和社会内容。因此,讲解者需具备综合素养,还要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在讲解中根据观众反馈随机应变调整内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杨彤说。
生动新颖的讲解方式也在传递着文物背后的历史温度。在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旧址(张园),讲解员扮成各年代的小人物,与观众一起走入鲜活的“津门往事”,当观众从看客转为参与者,讲解员边演、边讲、边互动,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感和记忆点。
天津自然博物馆也在创新中突破,前不久该馆推出的“清风竹韵廉润初心”廉洁文化主题展览,将传统讲解与短剧演绎相结合,通过讲述郑板桥故事的小短剧,让廉洁文化更生动可感。这种沉浸式、多元化的讲解方式,让博物馆里的历史不再遥远,让文物“活起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