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叫“无阿里不西藏”。意为不到阿里,便不算真正抵达西藏——阿里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及精神象征,在西藏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去年的西藏之行,终因些许遗憾未能涉足阿里;今年四月,我们决意取道滇藏线,再度振策长驱,向着“天上阿里”进发,踏上“高原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只为圆一场“遍行西藏”的心愿。
最值得自豪的是今天获得了茶余饭后吹牛的谈资,抵达了海拔5500米的塔日山垭口。
塔日山垭口是219国道上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更是我们两次西藏之行,所到达的最高海拔处。驻足良久,高瞻而不能远瞩,风雨如晦,雾锁高原,只见雪山依稀起伏。
午后两点半抵达康马县城,秀色终难充饥,一碗自热米饭下肚,便懂了“行冲赤日加餐饭”的古意,即刻满血出发。这一 “鞭”直抵219国道5000公里打卡点,与玛不错遗址隔时空相望。全长10065公里的“国之大道”在此过半,而4800年前的渔猎先民早已在这片湖滨留下足迹——作为青藏高原最早的湖滨遗址,那时这里还是汪洋一片。打卡点的青铜卷轴暗藏巧思:5米高对应5000年遗址光阴,21.9米长暗合国道编号,墙面上远古渔猎图景正徐徐展开。凭吊间,既感天地嬗变之伟力,亦叹人类筑路通途的神通。
风把我们吹到多情湖畔时,也正式踏入了亚东县。这湖另有个名字叫多庆湖——大抵 “多庆” 是它的本名,“多情”则是后来为营造意境而起的。湖畔的风却半分没有“多情”的温柔,反倒冰冷刺骨、狂野猛烈,直扫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开腿,甚至险些被掀翻在地。我们终究与这“多情”二字无缘,只好匆匆绝尘而去。至于满湖承载的“多情”故事,便留待真正的有缘人去探寻吧。
汽车驶过帕里古镇后没多久,便开始在落差近2000米的陡峭山崖间盘旋而下,终于在下午七点半抵达亚东县城。
这座位于中印不丹之间的边陲小城,扼守着西里古里走廊的战略要冲。北望卓木拉日雪山,南抵断崖式跌落的河谷,湿润气候孕育出兼具雪山、森林、温泉的“西藏小江南”。刚下车便遇小雨洗尘,城区在两山夹峙间细如长带,亚东河穿城而过,经不丹最终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四五十米宽的街巷里,建筑紧贴山壁,盲道仅容一人通行,泊车需寻遍全城,总算在入城口找到全县最阔绰的酒店。
虽局促却精致的县城里,南亚风情扑面而来:不丹竹木器、印度铜制器皿与藏地香烛在店铺鳞次栉比,檀香味混着异域餐饮气息弥漫。人车稀疏的街面静得出奇,只闻河水奔流。
次日折返定日,隔夜大雪让天地素白。阳光穿透云层,为雪岭镀上金辉,汽车驶过雪原,辙痕如墨在白纸上书写归途。(蒋亚文/文 田文国/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