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名山的壮阔谱系中,武当山巍然屹立,以卓尔不群之姿,独享「五岳之冠」的盛名。
它并非最高——海拔仅1612米,隐没于秦巴山脉的万重波澜之中;它也并非地处通衢——群山封锁,道路险远。然而,正是这样一座山,何以脱颖而出?
是金顶云端的惊世一剑?是深宫玄岳的千年一瞬?还是……那隐藏于峰峦与宫观之间,中国人关于「天道」的终极想象?
历史上,武当山始终被笼罩在一层璀璨的文化光环之中,古籍典册对它的记载从不吝赞美之辞:
永乐十年,太宗文皇帝惟玄天上帝有阴翊皇度、福国裕民之功,特敕大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率领官员军夫人匠二十余万,敕建宫观三十三处。天柱峰冶铜为殿,黄金饰之。范玄帝金像,精严置设,旷古未所有也。盖谓昭答神贶,上以报荐祖宗在天之灵,下为天下苍生祈迓福祉。宫殿落成,特敕武当总名为:大岳太和山。
——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至明太宗文皇帝尊之曰大岳,世宗朝复尊之曰玄岳,而五岳左次矣。
——明·王世贞《玄岳太和山赋》
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
——明·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
嵯峨众派独嶐嵸,应是昆仑第一峰。四大名山皆拱极,五方仙岳共朝宗。
——清·乐醒《登太和山》
这座曾名「大岳」「玄岳」的神山,究竟凭何神奇,令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隐士皆对它推崇备至?
▲ 明成祖下令在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绝顶上敕建太和宫,建成后加封为“大岳太和山”,封道宫为“大岳太和宫”。摄影/贾长江
一切答案,皆在此山深处。武当,不只是一座山,它是一种气象。
古人没航拍技术,咋知道它像龟蛇?
武当之名,出现于秦汉之前,《汉书·地理志》说,县因山而得名,山名当早于县名。
何为「武当」?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武当山道人刘道明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解释道:「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之曰武当。」
▲ 武当山峰峦如聚,大大小小山峰共有百余座。摄影/范学锋
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解释说:按宋朝道经的说法,地轴指水精「神龟」,天关指火精「圣蛇」,玄武是我国古代四神兽(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一,其形象是龟或龟蛇。即古人是因为发现武当山形似玄武,而为其命名的。
现在我们可以从Google Earth上清晰看到,武当山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而来,山势如蛇。而武当山的「神龟」形象,直到1994年才第一次真实呈现于照片中。
那时无人机航拍技术尚未兴起,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地政府特意请来飞机航拍武当山景观。当飞机环绕着天柱峰周围飞行时,摄影师在空中无意拍到一张从南面俯视天柱峰的照片,后来在检视照片时发现,天柱峰和它西北方「三天门」之前的山峰一起,构成了一只昂首向西的巨龟,武当山「天造玄武」之神奇第一次得到印证。
▲ 武当山的旅游公路系统,让人在通行中感受“道法自然”的智慧,在停留中触摸“仙风道骨”的温度。摄影/朱江
到2018年,摄影师操作无人机从武当山天柱峰(金顶)起飞,从金顶西北上空朝东方拍摄日出时,又发现了另一只昂首向东的「玄武」——天柱峰如同龟背,其东南侧的狮子峰形似龟首,石砌的紫金城则像环绕在龟身上的灵蛇。
这让人不由啧啧称奇、浮想联翩:古人没有航拍技术,怎么知道武当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呢?
武当山自然景观之神奇还不止于此。
武当山地区地质演化历史漫长、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复杂神奇的变质岩构造地貌。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谭秋明指出:武当岩群从组成的矿物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以粒状矿物为主组成的变粒岩、浅粒岩、变辉长辉绿岩等,以片状矿物为主的片岩、千枚岩、构造片岩等。两者呈互层状平缓分布。
前者一般层厚且相对刚性强,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易形成破碎和陡倾裂隙,抬升至地表后,经重力崩塌和侵蚀风化,而形成峻峭山峰;后者层薄,易柔性变形而不易断裂,往往成为山峰的基座,从而形成了武当山的变质岩峰从地貌和千奇百怪的峻峰奇岩。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被描绘为:「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
其实武当山的山峰并不止七十二座,加上未命名的小峰,山峰总数在百座以上。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周围环绕的众峰形态各异但又都朝向主峰,仿佛俯身朝拜、拱护着主峰,也就是所谓「七十二峰朝金顶」的奇观。
这样的奇观在古人看来,是天柱峰至尊地位的象征,并附会了众多传说,而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也让人不由感叹造化之神奇。
▲ 武当山金顶。摄影/陈金武
原来,武当山受东西向构造控制,山脉大致呈东西向展布,而在天柱峰及其两侧却又恰好发育了一组近南北向的断裂裂隙,天柱峰以西该组断裂裂隙方向略呈北偏西,倾向西;天柱峰以东,该组断裂裂隙方向略呈北偏东,倾向东;裂隙叠加在天柱峰背形构造之上,经长期侵蚀风化作用,最终形成一系列向中心倾斜的单面山和断块山,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七十二峰朝金顶」。
著名仙人为武当赋能:从尹喜到张三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武当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声名鹊起,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这里辈出的道家「仙人」。
关于道教,大家都知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道:「(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武当金顶上,霭霭香烟从太和宫中升起。摄影/黄友平
在重温这段故事时,不知你是否留意到另一位关键人物——尹喜。传说与老子相会于函谷关,自《道德经》中获得领悟后,尹喜决定遁入山林,潜心修道,最终他选择了武当山,成为武当山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
至今我们尚未找到尹喜确切的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迹,但历代武当山志都记有他在武当山活动的踪迹。《武当福地总真集》里有许多关乎尹喜隐居武当山的记载:「师子峰('师'通假'狮'),在大顶之北,第一天门之上。苍峦突出,踞镇云端,俨然师子之形,下即尹喜所栖之地」「隐仙岩,一名尹仙,一名北岩。在竹关之上。高耸云烟,俯视汉水。石如玉璧,呈瑰纳奇。古神仙尹喜、尹轨所居」……可以说,是尹喜开创了武当山和道教相融合的局面,第一次赋予了武当山「仙」气。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敕建「五龙祠」。唐末(907年),道士杜光庭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武当山属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
▲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依山就势、天人合一的典范之作。摄影/范学锋
几百年后,又有人来武当山寻访仙人。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写了一封亲笔信送往武当山,送信人是一位叫孙碧云的道士。在信中,朱棣言辞恳切,称孙碧云的师父为「真仙」「老师」,并表明自己仰慕「真仙」已久,渴望能见其一面。这位「真仙」是谁呢?他就是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活神仙」的张三丰。
《明史》记载:「(张三丰)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当时武当山的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都因战火焚毁,张三丰带领徒弟,将各宫观修葺一新后悄然离去。
传说张三丰生于元中期,活跃于明初。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以及其后的明朝几代皇帝,都坚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是得道真人。他们对张三丰的苦苦寻觅,一次次将这座充满仙人之气的神山推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 2010年,20岁美国小伙儿杰克·平尼克,来到武当山追寻武术理想,后成为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2018年起在玉虚宫担任武术教师,到2025年累计教授过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摄影/余东杰
张三丰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时至今日,当史学家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一个有力的证据让人们不再怀疑。
杨立志考证发现,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一次人口普查中,张三丰曾被记入在均州(今丹江口市均县镇)芝河里的道籍之中,户籍册子里记载了他的年龄、相貌、籍贯以及他以全真修炼于太和山、任五龙宫住持等信息。
太极拳:以道法自然解构宇宙运行密码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张三丰更令人推崇的身份是武学宗师。多部武侠小说中,张三丰、武当派,都是响当当的名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令人血脉贲张的故事。
这些并非只是小说家言,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张三丰的名字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著名武术教育家习云泰教授说,「武当山是太极拳的摇篮」,近年来,随着史料和古拳谱的问世,更加确定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的基础招式和精髓,流传发展了千百年后,最终确立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格局,成为中国两大传统武术流派之一。
▲ 世界传统武术节期间,万人共打太极拳。摄影/范学锋
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拳,亦称太极十三势,其理论体系可溯至道家哲学。近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明确阐释:「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其中掤捋挤按对应坎、离、震、兑四正方位,採挒肘靠应乾、坤、艮、巽四隅卦象,合为八卦之理。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则契合金、木、水、火、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丰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旭阳介绍,据武学史考张三丰集前代武学精粹,融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之学创编此拳,故后世尊为祖师。作为道家内丹炼养的动功体系,太极拳兼具养生导引与技击防御双重功能。
郭旭阳进一步阐述,历史上太极拳初为武当山道门秘传之术,限宫观内部修习。明清鼎革之际,因社会动荡始传人民间,逐渐衍化出武当本山派、赵堡派及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流派。各派虽技法有异,但都将张三丰供奉为宗祖,形成源流清晰、谱系严整的传承体系,至今仍保留敬天法祖、尊道贵德的玄门遗风。
▲ 紫霄宫是武当山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皇家道观,坐落于展旗峰下,北依五老峰,南望太子岩,周围山势形如“二龙戏珠”,建筑依山就势,层层递进。摄影/徐增林
武当太极以「道法自然」解构了宇宙运行的密码,以「生生不息」激活了生命延续的动力。这两种观念并非抽象的教条,而是通过一招一式融入大岳的肌理:山的走势、水的流向、建筑的布局、太极的圆转,共同诉说着「顺应本然」与「永续生成」的真理。因此,武当太极不仅是大岳精神的「表现形式」,更是其「灵魂内核」——它使「大岳」超越了地理与宗教的范畴,成为中华传统宇宙观与生命观的哲学象征。
武当山建筑群比故宫大,两万多个房间
永乐皇帝朱棣对武当山的重视,并不仅仅因为「真仙」张三丰,更因为武当山是其「君权神授」的证明。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对燕王等藩王各拥重兵非常忧虑,决定削藩。而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以藩王入继大统。
▲ 南岩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险峻的宫观,它位于独阳岩下,以“上接碧雪,下临绝涧”的悬崖景观著称。摄影/范文慧
从「靖难」开始到登上皇位后,朱棣反复向臣民们宣传真武神显灵「辅佐靖难」的故事,比如在他起兵祭旗时,突然阴云四合,雷电交加,乌云散去后,到处都是黑颜色的旗子,上面画着龟蛇等(见于明高岱《鸿猷录》),自称「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永乐十年《皇帝谕官员军民夫匠人等》)等,以此让百姓们相信自己是获得真神护佑的。武当山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所以朱棣大修武当宫观,「盖靖难时藉灵真武云」,将其列为「北建紫禁城,南修武当山」的「国家重点工程」。
在武当山玉虚宫西御碑亭西券门靠券墙西数第一块碑,碑阳谕大修武当山建醮,碑阴载有260余人名单,首人为「官舍人」蒯(kuǎi)祥。蒯祥是谁?他的父亲蒯富在朱棣迁都北京后,主持了紫禁城的整体规划与建造,蒯祥本人则担负了设计承天门的重任。该碑足以证明,北建故宫与南修武当的设计者是一脉相传的,采用的是全国真正的高手。
▲《明代宫城图》局部,画中人物是蒯祥。
来自天南海北的工匠,带着各自的绝技会聚武当:有人来自微州的白墙黛瓦下,带着雕刻梁柱的祖传手艺;有人出身巴蜀山林,深谙在绝壁上凿石开道的诀窍;还有人自黄河岸边启程,携着烧制琉璃瓦的独家秘方。最终,在武当山营造出「金阙玉京,照耀九霄,辉朗八表,云霞丽孚」的武当山建筑群。
武当山建筑群最绝处,当属九宫之一的太和宫,它匍匐于天柱峰,如苍龙伏脊,沿一千五百米绝壁蜿蜒两公里。自三天门始,朝圣门、天乙楼、天池楼、天云楼、天合楼、皇经堂次第绵延,如天梯直抵山顶,终达紫金城。
紫金城,是环绕天柱峰顶端修建的宫殿建筑,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近千米的石质城墙如白玉游龙盘绕天柱峰顶。千钧条石循山脊肌理错缝垒砌,每米内收12.6厘米的精密斜度,造就「外视倾天阙,内观接星垣」的奇观——晨雾中望去,恰似九重玉带环抱金顶,四方天门隐现云海,唯南天门向尘寰微启一线,此般规制暗合中国古老传说。循山脉走势而建的九连蹬,石栏与铁链相辅相成,其蜿蜒之势状如蟠龙,曲折盘旋直至金殿。
▲ 武当山的金顶建筑——金殿,为铜铸鎏金仿木结构,采用分件铸造、榫卯拼接技术,通高5.54米,宽4.4米,重约90吨。摄影/黄友平
金殿,这座没有焊痕的鎏金殿宇,实为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微缩。当年,明成祖朱棣不顾铜源匮乏,国库透支,竟耗铜「数十万斤」一说「用80吨精铜……又饰以300公斤黄金」、又一说「使用的黄金约在1万两左右」冶铸金殿,这充分显示了朱棣在营造武当山宫观时,具有复杂的思想动机和非凡的政治勇气。
整座金殿是在北京铸造完成之后,再经过京杭大运河、南京运抵均州,再上武当山的。今天,依然让我难以想象的是,在交通原始的条件下,古人是如何跨越重重难关,在海拔1612.1米的天柱峰之巅,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壮举?
丹墙翠瓦、楼台隐映、虚实结合,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顺应自然而规划遵循的根本。武当古建筑群规模比故宫大得多,绵延在八百里巍巍武当山,房间达两万多间。这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换一间房,需要50多年才能住遍武当。
▲ 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灵魂枢纽”:浮于云海之上的武当之巅。摄影/范学峰
武当之美,美在山水;山呼水应,满是哲思。武当之奇,奇在建筑,武当山古建筑群 是中国古建筑的绝世孤本,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现宝,是杰出的世界文化遗产。 其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也是人类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象征。
600年前,明代「北建紫禁城,南修武当山」的宏大国家工程,令武当山紫金城与北京紫禁城一脉相承;600年后,历史玄妙轮回,南水北调国家工程,又把武当山下丹江口的一库清水送往北京。山水宏缘的轮回与沉思中,蕴含着东方哲理与华夏智慧:是凝结在武当建筑群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融入到太极拳里生生不息的人生观,也是涌动在丹江口一泓碧水中,为江河定安宁、为百代兴水利、为万世送甘霖的价值观。
编辑/楚小游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编发/湖北文旅
今日话题
分享一下你的武当印象吧~欢迎点赞、在看,并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哦~
合集推荐
点击图标查看精彩合集
-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